2024年02月28日
第07版:07

读书,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徐林峰

偶然间翻到了宋代大家黄庭坚的一句话:“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细品读,不禁心生感慨。

仔细想想,自认为“爱读书”的自己,却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短视频流行的年代,知识的更迭急剧加速,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电脑、电视。读书,似乎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书读得少了,思想就会空虚,人也变得越来越迷茫。

小时候,我的读书启蒙源于看报。爷爷在银行系统退休,家里常年都有订阅的《沧州日报》《沧州晚报》。他戴着老花镜在躺椅上看报的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我也从看照片、看漫画开始了看报纸。人物连载、体坛故事到后来时政要闻等,都成了我儿时津津乐道的话题。感兴趣的文章还要剪下来,粘贴成册。后来无意间又在姥爷家发现了“宝藏”——一大书橱和几大箱子藏书。姥爷虽是农民,却信奉诗书继世,非常重视上学念书,上世纪80年代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姥爷家的藏书被我不断地运回家中,从历史名著、伟人语录到神话故事、百科知识,一有时间我便翻阅这些书籍,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快乐无比。

如果说中学之前的读书是“率性而为”,那么初中高中时的读书则有了更多的“功利性”,在老师的要求下,为了提高成绩而读书。

真正开始批量读书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在大学,馆藏丰富、书类繁多的现代化图书馆是众多学子流连忘返的“圣地”。4年时光,记不清有多少个午后和晚上在图书馆度过,那时候觉得读书、看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记得大学时有好几次在宿舍不知不觉读书到天亮,也时常被书中那些正直、善良、为民请命的历史人物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泪流满面……读书,不仅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学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大学毕业后,我顺利参加工作,但一开始很不适应。经历了短暂的迷茫之后,我重新拿起书本,开始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规范化标准及与工作有关的管理书籍、心理知识等。精神世界充实了,方向也就明确了,人也变得踏实了。在单位,我除了出色完成各项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类征文、知识竞赛,发挥专业特长创办报纸、广播。这些经历也使我渐渐地懂得:人想要脱离当下、迈向更高的层次,最好的方法不是退缩逃避、不是“闪转腾挪”,而是迎难而上、奋勇搏击。当你把每一个当下做到极致,在一个群体中脱颖而出,那么命运的垂青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岁月,蹉跎的是眉眼;读书,修炼的是格局。回想这些年,让我受益颇多的就是单位的“守望者读书会”和书友们推荐的文章。“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会问你,亦不会负你”……这些文章词句不断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在浮躁、困惑、迷茫时一次次变得淡然、从容和坚定,在不断的磨砺和淬炼中修正自己的定位,提升自己的修为和格局。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更幸福。”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过去的答卷已经被装订成册,新的征途正需要我们奋进不息。还记得惠特曼的那句诗吗?“不论你望得多远,仍然有无限的空间在外边;无论你能数多久,仍然有无限的时间数不清。”读书,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是人生最好的成长。把读书当成习惯,你终会与更好的自己迎面相逢。

2024-02-28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0171.html 1 读书,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