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9日
第07版:07

杨炳栋:引航黄骅港 科研挑大梁

本报记者 宁美红

2023年的最后一天,黄骅港引航站高级引航员杨炳栋在朋友圈中写道:用了半年的时间开了一次会;用了8年时间取得了一项科技进步。再见2023,您好2024!文字下方的照片中,一艘巨轮正在辽阔的大海上扬帆远航。

引航员

2月8日,下午3点,杨炳栋乘坐直升机登上新加坡籍“韦立信念(WINNING FARTH)”轮,该轮船满载17.4万吨货物,从非洲几内亚博克港抵达沧州黄骅港卸货。

晚上10点半轮船起锚,进港靠泊,杨炳栋的工作正式开始。

2月9日早上5点20分靠妥码头,6点离船,杨炳栋的引航工作才告一段落。时间也正好来到了除夕这一天。“天还没亮,新春新气象,正好看海上日出!”杨炳栋笑着说道。

引航工作并不像杨炳栋表现得这样轻松。

船舶操纵,进出港靠离泊这一段,技术难度系数最高。引航员被称为“航海技术金字塔尖上的人”。在无风无浪的情况下,船舶也不能直线航行,必须根据水文气象、操纵水域、船舶尺度等诸多因素,协同指挥,才能将巨轮平安靠离码头。引航员一旦出错而造成事故,损失不可估量。所以,每一次执行引航任务,杨炳栋都如履薄冰,他说:“要对船舶引航常怀敬畏之心。”

杨炳栋是一名“70后”,山东人,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择业时,学校老师为他推荐了黄骅港,认为刚刚起步的黄骅港正适合有开拓意识的杨炳栋。杨炳栋也很认可,“在哪儿奋斗就在哪儿安家”。

如今,他在黄骅港已工作了25年,并成长为了高级引航员和沧州的行业领军人物。在他工作之初,黄骅港第一个万吨级码头还未建成。一年半后,黄骅港正式开港。如今,黄骅港已能够进出20万吨级满载船舶,开辟出内外贸航线35条,吞吐量全球排名前十几位,正蝶变为世界级的综合性大港。

组织者

去年7月15日,2023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暨2023年中国航海学术年会在沧州顺利闭幕。

此次航海日活动周设有5个板块30多场活动,涵盖了中国航海日论坛的主论坛、9个专题论坛,中国航海学术年会5场学术研讨会、4场论文交流会等,活动数量和参与人数均为历届之最,为沧州带来了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宝贵机遇。

杨炳栋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活动结束后没有一刻放松,他又马不停蹄地奔往北京,进行了一周的资料整理工作。

早在活动周举办的6个月前,杨炳栋就收到了市政府有关组织这次活动的指令。沧州乃至河北省都是第一次举办这项活动,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航海领域的专业人员,杨炳栋要参与航运强国峰会选题、航海科技博览内容选择、论文评审、竞赛题目命题等工作;作为活动组织者,又要负责各论坛、各种活动的协作以及各方面参会人员的协调沟通,常常忙到深夜。

在这6个月中,他往返于北京沧州,又要肩负紧张度极高的引航工作,几乎没休过一个周末。

活动周开幕后,杨炳栋又成了“幕后工作者”和评委,几乎连轴转,一刻不能放松。

成绩源于努力。2016年,杨炳栋抱着试试的态度报名了中国航海论文评比(今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内容的一部分),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奖;2017年,杨炳栋再次参赛,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拿到了一等奖,并在中国航海日(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前身)分论坛上作了演讲。到了2023年,杨炳栋从参与者成为组织者。“这其中有我个人的努力,但更是沧州航海业迅速发展的结果。”杨炳栋说。

科研人

杨炳栋有种钻牛角尖的劲头。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他一定得研究透了。

第一次打开相关论文时,他看不懂。怎么办,硬着头皮看。科研工作常常是乏味枯燥的,杨炳栋却善于在苦中找甜,“突破一点,就开心一下。”杨炳栋说得坦诚。

去年,由杨炳栋主要参与研究的“超长航道全要素精准乘潮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获得2023年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部级)。2016年,为解决黄骅港综合港区20万吨级矿石船舶吃水受限问题,杨炳栋提出了逐点乘潮理论,2021年,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杨炳栋又全面设计了新的“全水域逐点智能乘潮”系统。该研究成果节约了港口设施投入成本,保障了通航安全,提升了靠泊能力,为港航企业创造了数亿元经济效益。

翻开杨炳栋的个人简介,学术成果6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6篇,获奖论文8篇……作为行业内唯一一个身处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何以有这样大的能量?杨炳栋说,因为热爱和担当。

他没有讲自己的奋斗历程,倒是很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身边的几个小故事。

他说,他的爷爷奶奶年轻时都是“干革命”的,新中国成立后回乡种起了地。爷爷奶奶是有着近80年党龄的党员,常对他说的话是“党员得有党员的觉悟,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他还讲到,中学时的邻居夫妇,工作之余喜欢钻研如何在冻土中种树,那时候万元户还属凤毛麟角,他们种植成功的树却已价值十几万元,但他们选择把树捐赠给国家。更让杨炳栋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一辈子,轻松坦然。

参加工作后,他发现,要想向时任神华黄骅港务公司总工汇报工作,是找不到人的,什么时候看见从煤堆里出来一个浑身黢黑的中年人,才算找到了人。如今,黄骅港成为了全国绿色、智能港口的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在这些人和事的影响下,杨炳栋形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奋斗,为航海事业贡献自己的能量。他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到黄骅港,他认为,这里是可以实现理想目标的舞台。

“整个国家都在付出,我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大江大河》中,主人公宋运辉这样说道。杨炳栋很喜欢这句话,他的成长轨迹和宋运辉有相似之处。或许,这也是他自己的心声。

2024-02-29 本报记者 宁美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0288.html 1 杨炳栋:引航黄骅港 科研挑大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