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沧县风化店乡达子店村村民。初识《沧州日报》,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那时我正上初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家商店看到《沧州日报》,权威详尽的政策解读,精彩有趣的故事,立刻吸引了我。我一遍一遍地读,爱不释手。从那以后,我就想方设法找《沧州日报》,有时甚至到工厂、学校等单位“蹭”报纸读。
从读报到慢慢模仿新闻报道写稿子,我的“野心”越来越大。因为开始不得要领,一次次寄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后来,我带着稿子找到沧州日报编辑部,经过记者、编辑的耐心指导,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看着自己创作的文章变成铅字,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为了更方便读报、学习,从1996年起,我开始订阅《沧州日报》,至今从未间断。多年坚持创作,到目前已经发表文字、图片作品千余篇。
读报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帮助我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农民,农业新闻报道是我关注的重点。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从《沧州日报》上看到河间国欣棉花研究会种植地膜棉的情况。用地膜覆盖棉籽,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防止一些病虫害侵袭,促进植物生长。我顿时受到启发,如果用地膜覆盖小麦生长,是不是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我马上联系到采写这篇文章的记者。通过记者介绍,我又到国欣棉花种植基地详细了解了地膜棉的种植过程。
学以致用。经过改良,我将地膜覆盖技术用到小麦种植上,当年小麦生产就获得了成功,产量比原来增长了近一倍。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我的思路更加开阔。之后,我又联系《沧州日报》记者,想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开展技术讲座。在记者的帮助下,多名专家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小麦产量不断攀升。
多年读报、学报、用报,我收获满满,研发了试验示范小麦错季播种技术等13项农业新技术,有的技术还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带动众多农民获益。
这些年,我始终保持剪报的习惯。遇到重要的信息,就剪下来收集成册,便于日后使用时查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年,我会定期组织村里人开展阅读《沧州日报》交流会。大家学习党的好政策,交流读报心得。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致富。
康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