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8点,志愿者张浩刚吃过晚饭,就接到了电话:“浩哥,小强姥姥刚来电话说,小强一早离家出走,现在还没回来。他姥姥急死了,担心孩子穿得少,在外边冻坏了……”
“别着急,我们马上行动!”张浩说完,换上鞋子、穿上棉衣就往外走。边走边给志愿者刘铭打电话:“小强走失了,赶紧在群里发信息,发动大家一起找……”
当晚,沧州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协会(以下简称“孤困儿童服务协会”)7名志愿者找了市区多个街巷、医院、商场、车站等所能想到的地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夜色中,他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找了整整5个小时!最后在一家游戏厅找到了小强。
“有那么一刻,我觉得大家像超人。”张浩感慨。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61岁刚刚退休不久的老干部,也有老师、下岗职工、自由职业者……这一晚的寻找,也仅仅是他们帮扶孤困儿童路上的一个小小缩影。
这个群体里,各种爱心故事不断涌现。他们是沧州这座城市最平凡的普通人,他们的善举宛若三月的春风,不仅温暖了小强一家、温暖了那个寒冷的春夜,也温暖了这座城市。
敲一扇门,开一扇窗
志愿者们第一次走进13岁女孩儿小雨家时,她的姑姑正在悄悄擦眼泪。
小雨身世非常坎坷:3个月时,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生活;6岁时,父亲因海难去世,她转而和奶奶生活;奶奶后来也去世了,她来到姑姑家。多舛而悲惨的经历让小小的她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沟通。年龄稍长,她心中升腾起寻找妈妈的想法,经常离家出走,一走就是好几天。姑姑特别担心,满城地寻找,苦口婆心地劝导,却始终打不开小雨的心扉。
志愿者们上门时,小雨的姑姑正为此心力交瘁。志愿者们发现,姑姑心地善良,很爱孩子,但不知如何和孩子沟通。小雨长期生活在缺爱的环境中,还饱受世俗的非议,不自觉地关闭了心门。
“多抱抱孩子,多欣赏孩子。”在志愿者皮丽华的启发下,姑姑和小雨抱在了一起。尽管还有点儿拘谨,拥抱一下子拉近了姑姑和小雨之间身与心的距离。
从那以后,姑姑加上皮丽华的微信,经常向她探讨教育之道。皮丽华告诉她:多关心,多鼓励,注意语言,最重要的一点,多拥抱。
“三多”浇灌之下,小雨悄悄发生了改变:她开始和姑姑主动沟通,也不再离家出走了,还会帮着姑姑做家务。小雨的姑姑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在最近,她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我自己和侄女受益了,更愿意帮助其他像我一样困惑的人们。”
皮丽华爱好传统文化,做志愿服务已有10年。她说,孤困儿童的问题在于他们和监护人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很难有效沟通,彼此关门。“志愿者就应该像使者,去敲开孤困儿童关闭已久的那扇心灵之门,打开监护人固有的那扇窗,让阳光照进来。”
现实中,像小雨姑姑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志愿者“敲门开窗”的过程往往困难重重。
协会发起人之一付万斌说:“在政府的帮助下,孤困儿童能保障基本的生活,但幼小的心灵需要呵护和陪伴。我们做的,就是弥补家庭的缺失,用爱来呵护、陪伴他们。”
很多孤困儿童家庭中存在着沟通难题。家长们用自以为爱的方式训斥、教育孩子;缺爱的环境下,孩子渐渐生长出叛逆心。矛盾、争吵不断升级,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问题少年”因此而生。
在协会,志愿者们从来不提“问题少年”这个词。在他们看来,是环境、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孩子这样、那样的毛病,孩子本身不该为此买单。“我们始终相信,没有爱心化解不了的问题。”付万斌说。
一名孤困儿童往往牵动多名志愿者。志愿者们组建了一个十余人参加的“爱在行动”群,大家分工协作,有的辅导功课,有的联系学校,有的负责和家长沟通,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帮扶一个个出现了问题倾向的儿童。
“爸爸心”“妈妈心”
“孤困儿童服务协会”是去年新成立的民间爱心组织,以扶心、扶志、扶智、扶技为主,对沧州区域内的孤困儿童进行结对帮扶,重在心理支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今,协会已有900多名志愿者,遍布沧州市区及各县市。
成立后,志愿者们开始走访摸排工作,围绕在孤困儿童身上的诸多问题,是在走访中发现的:大多数孩子生活有保障,但普遍缺爱,他们中有的已经很久没有洗过一次澡、没吃过一顿手包的饺子、没有享受过真正意义上的父爱母爱,从而变得沉默、自卑、叛逆,甚至厌学、辍学、早恋、打架……
50岁的张浩在运河区团结小区社区居委会工作,是一位有着30多年志愿服务经历的“老大哥”。他说:“协会对孤困儿童是真帮、真管、真用心。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到必须不断学习、突破现在的自己,才能当好志愿者。”
“这些孩子大多没有爸爸、妈妈,帮扶他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爸爸心、妈妈心,必须是无条件的爱。”运河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赵永亮说。和张浩一样,赵永亮也是志愿活动中的“老面孔”。
13岁男孩儿小真父母双亡,和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在别人的描述中,他辍学、早恋、打架……可志愿者们第一次接触他时,却发现这是个帅气、聪明、热情的男孩儿。深入了解后,志愿者们发现,孩子的内心其实非常压抑。
“孩子好像装着许多心事,又极力掩饰无助与孤独,不想让人看出来,更不会告诉我们。”小真的结对志愿者赵永亮说。
和赵永亮一起结对帮扶小真的,还有志愿者张浩和田景华。田景华的女儿张金悦15岁,正上高二。田景华说,让我女儿出面试试看,他们是同龄人,也许能说到一块。
寒假期间,志愿者们特意把小真接来,带他打羽毛球、吃饭,还给他买了礼物。这个过程中,小真第一次敞开心扉,和他们讲起了自己的经历:父亲很早就没了,他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后来也去世了,他又跟着姥爷、姥姥。辍学是因为从南皮转学到沧州跟不上功课,打架是因为自己被人欺负,反击时却伤了人……
那一次,小真收起了平时的嬉皮笑脸,讲到伤心处,难过地擦了一把眼睛。
“小真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姐姐。那一天,我们就像他的爸爸、妈妈,他的姐姐。大家在一起,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赵永亮说。而当小真得知羽毛球票是赵永亮无偿献血得到的奖品时,他一下子变得严肃认真起来:“赵叔叔,长大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去无偿献血。”
帮扶的路还会很长。但那一刻,赵永亮分明在小真的眼眸里看到了正直和正气。
用无条件的爱去陪伴
与其他助学组织不同,“孤困儿童服务协会”最大的特点是陪伴。志愿者们在加入时需要作出的承诺之一就是:必须保证陪伴孩子共同成长20年。
平时,志愿者们要陪孩子聊天、逛街,说说生活上的琐事,带着孩子读书,给孩子的内心注入正能量,让他学会在艰难的日子里乐观面对生活。春节、元宵节期间,市区及各县市的志愿者们来到孤困儿童家中,陪他们一起吃“暖心饭”。
所有的食材包括厨房用具全部准备妥当,还带上新年礼物,到这些孩子家去拜年。
这已经不是志愿者们第一次来了。看得出,每个孤困儿童家庭事先都精心打扫了一番。拿出提前和好的彩色面团与肉馅,擀剂子、包饺子,边包边聊。
市郊小双家。小双第一次包饺子,包不好,奶奶总是嗔怪他。协会顾问满维福悄悄把奶奶叫到一边:“大姐,多鼓励孩子,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奶奶一下子就懂了。那天的气氛,小双家从未有过的和谐。
三里庄瑶瑶家。瑶瑶摸着彩色面团好奇地问:“这是用什么做的?能吃吗?”志愿者皮丽华说:“当然了,这是用菠菜汁和甜菜汁和的面,比普通面粉好吃。”瑶瑶爷爷感动地说:“不怕你们笑话,我不会包饺子,从来没给孩子包过饺子……”
一起吃“暖心饭”的时候,也是最好的家访时间。回来后,他们针对不同家庭的特点,制定了新的帮扶方案。对其中问题特别突出的,专门开会研究。正如协会会长冯会东所说,“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放弃一个孩子”。
志愿者张红岩说,开始以为只要有爱心就能做好志愿工作,加入后才发现,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有系统严格的培训,还有定期闭卷考试,不仅要学社工学、心理学,还倒逼自己学会了美篇、视频编辑、PPT制作等,不断突破自己。协会每周还组织读书分享。在陪伴孩子、教育家长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感动了社会,成就了更精彩的自己。
进入3月,孤困儿童新一轮的帮扶活动又开始了。“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大家一起为孤困儿童助力。如果身边有孤困儿童,也请联系我们。”满维福说。
春风化雨,春雨润物,这些凡人的爱心和善举,必将温暖孤困儿童的心田,也为初春的沧州增添了温度和暖意。
(文中孤困儿童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