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丘市青塔乡天门口村,提起赵树谦,绝大多数村民都认识:“知道!老赵是非遗传承人,大鼓敲得好,剪纸也剪得好,是我们村的非遗文化形象代言人!可有故事啦!”
一头银发的赵树谦,身板挺直,目光矍铄。他敲起大鼓来,铿锵有力,激情澎湃,那上下翻飞的鼓槌,遒劲有力的身姿,依然透着力与美。而一旦坐在桌前,拿起剪刀和红纸,他一下子安静下来,身体自然而然地松弛下来,双眼紧盯剪刀和红纸,不戴花镜,手随心而剪,不一会儿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
“我从小就喜欢大鼓和剪纸,这两样一动一静,一武一文,陪我走过了大半生。平生有它们作伴,乐在其中!”赵树谦说。
一
赵树谦的妈妈是村里有名的巧娘,她的剪纸作品闻名十里八乡。赵树谦从小跟在妈妈身后,也不自禁地拿起剪刀,亦步亦趋地学上了剪纸。小男孩儿鲜有赵树谦这样的定力,只要一拿起剪刀,剪上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他是真爱剪纸呀!可到了大鼓队,玩起大鼓来,赵树谦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那活跃劲儿,别的孩子竟没几个比得上的。
在大鼓与剪纸的双重熏陶下,赵树谦长大了。他不仅继承了妈妈的剪纸手艺,敲大鼓也初露峥嵘。慢慢地,他成了村里大鼓队的骨干。每年春节后的大鼓表演,他都是主力,为村里争了不少荣光。
时间进入到1995年,很多年轻的村民出去打工,大鼓队渐渐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怎么办?赵树谦想到了留守村中的妇女。“干脆,成立巾帼大鼓队!”赵树谦说干就干,那年春节,天门口村巾帼大鼓队在任丘大鼓会上一亮相,立即惊艳全场:清一色的女鼓手、红衣服,上下翻飞、花样百出的鼓槌,令所有观众眼前一亮。
二
赵树谦组建的巾帼女子大鼓队,为任丘大鼓开创了另一番天地。从此,大鼓队出现了娘子军,力拔山兮的威武之外,多了一份挺拔清丽的妩媚。
与此同时,赵树谦与任丘文化馆负责人金洁相识了。
2006年,任丘大鼓成为省级非遗。而此时的任丘大鼓在传承上也面临诸多问题:鼓手年龄偏大、各村的鼓谱版本不同,不利于传播、缺乏审美性……金洁决定解决这些问题,他急需一名有爱心、懂大鼓、能协助他开展工作的得力干将。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树谦。
“没问题!”赵树谦斩钉截铁地回答,让金洁吃了一颗定心丸。
赵树谦懂声乐,他将不同版本的鼓谱统一下来,为大鼓传承立下首功;他组建巾帼女子大鼓队的经验,在各村推广后,解决了鼓手年龄偏大的问题;此后,他又协助金洁,与音乐、舞蹈等老师合作,提升了任丘大鼓整体美感……2012年,任丘创建公益文化百姓讲堂,只要是讲任丘大鼓,赵树谦就从村里赶到任丘市区,义务推广大鼓知识。
三
在传播任丘大鼓的同时,赵树谦一直没放下剪纸。经过几十年努力,他在传统技艺上增加新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剪纸风格。他创作的大型剪纸《中国梦》,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还被选送到沧州市群艺馆展出。
2020年,天门口剪纸入选任丘市第4批县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赵树谦成为天门口剪纸的非遗传承人。2021年,他的两幅剪纸作品被河北省群艺馆收藏。
既精通任丘大鼓,又熟稔剪纸艺术,赵树谦成了双料非遗传承人,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任丘市文化馆及当地多个社区、单位、学校等纷纷邀请他进行公益讲座。只要有时间,他一概慨然应允,为此骑坏了好几辆电动车。他是普通庄稼人,也心疼呀!可一想到可以推广大鼓和剪纸,他又觉得值。
如今,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也学会了任丘大鼓。女儿在幼儿园工作,不仅自己练,还教孩子们学大鼓。如今,天门口村的小朋友几乎人人都会敲大鼓。他在村里开了剪纸兴趣班,每周都固定时间给孩子们上课,剪纸技艺也在一点点传承。
刚过去的春节,他从一进了腊月就开始忙。剪纸是新年最好的装点,一年一度的大鼓会更是不能耽误。“充实、快乐,这样的日子有劲头!”老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