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雪 本报通讯员 郭 超 姝 妹
近日,在青县流河镇滕庄子村人民调解室里,一位女士正在向调解室主任王善金诉说着自己的烦心事,王善金耐心劝导安慰着她。临近中午12点,调解室外还有申请调解的人员在等待……看来又是一个不能休息的中午,而王善金对这样的工作节奏早已习以为常。
今年61岁的王善金是青县流河镇滕庄子村村民,在村里经营着自己的企业,热心肠的他经常义务帮邻里邻居解决一些困难。“那时候谁家夫妻吵架了,邻里有纠纷了,都愿意找我。人家信任咱,咱就得全心全意帮忙。”王善金说,找他调解的人越来越多,他就将自家的一间房改造成调解工作室,他也成为四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和事佬”。从此,他没有完整度过一个节假日,手机常年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随叫随到。
刚开始接触调解工作时,王善金就遇到了棘手的难题——有一起交通事故肇事者无力支付赔偿款的纠纷事件。通过走访,王善金发现肇事者是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一双儿女,经济十分拮据,高达数十万元的赔偿款对她来说“雪上加霜”。事故受害方因受伤致残,赔偿款也是应得的,双方僵持不下。王善金将肇事方的情况如实反映给了受害方,并带着他到肇事方家中查看实情,最终得到了受害方的谅解,表示放弃一部分赔偿款并同意分期赔付,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作为一名调解员,就是要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正是这份坚持,让王善金的调解工作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几年前的一天,王善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姓陈,是廊坊市大城县人,经营着一家红木家具厂。一次,陈先生接到一笔大订单,为天津的一位客户定制一套价值66万元的红木家具。可交货后,货款迟迟没有到账,再打去电话已是无人接听。了解情况后,王善金尝试着多次拨打欠款客户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有时间就会拨打。终于有一天电话接通了,王善金并没有直接表明身份,而是自称红木家具客商,以谈生意为由约对方见面。见面后,王善金才表明了身份,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对方还款。最终,双方在王善金的见证下,签订了分期还款协议书。一年半后,陈先生给王善金打来电话,说对方已分9次还清了欠款,并向他表达了谢意。
2021年,青县司法局将王善金的调解工作室,试点确立为青县流河镇滕庄子村人民调解室,这也是青县首个村级人民调解室,王善金的身份也有了变化——人民调解室主任。人民调解室挂牌成立后,王善金的任务更重了,除了做好日常调解工作外,他开始自学法律知识,经常向村民们普及法律常识,为大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提高,他也一步一步成为人民调解战线上一名精通调解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行家里手。
28年来,王善金凭借一腔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义务调解民事纠纷上百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去年9月,他还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我将以传承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目标,不断提升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用心用情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坚决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王善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