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方能以毫无畏惧的姿态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定不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最根本的要求、最集中的体现。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奋进新征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基永固、航向不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浸润、熏陶、教化和激励。同时,人的主体性、文化自觉性深刻影响着文化的自信自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要站稳服务人民、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文化发展应人民而需、为人民而兴”的原则,不仅要创造出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还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使人民文化需求和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欧洲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谈到了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问题。引用的这一诗句,正是为了说明“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更要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海纳百川”,借鉴、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包容、开放的心态,让文明之花开遍华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守正,更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纵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一部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不仅要夯实传统文化地基,还要创造性发展新的载体,以系统思维、整体观照,实现各行各业优势互补,汇聚文化创新的整体合力,拓宽融合发展新路径,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