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高 珊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开启。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国际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领走上通道,回答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提问,讲述中欧班列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河北故事。这是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首位走上“委员通道”的住冀全国政协委员。
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中欧班列被形象地称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
面对媒体镜头,刘瑞领委员如数家珍地道出中欧班列“成绩单”: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开行超过8.5万列;仅2023年就开行1.7万列、发送19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和18%。这条国际物流的“黄金通道”,连接着中国与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
数字令人振奋,而在刘瑞领委员讲述的故事中,“钢铁驼队”带来的变化更加真实可感。
“石家庄有家外贸企业,生产的儿童玩具、电动自行车主要销往欧洲。原先出口只能走海运,先去海港把集装箱运回来,装好货再运回港口,产品还没有出国,物流成本就增加不少。”刘瑞领委员说,自从石家庄有了国际陆港,这家企业改用中欧班列出口商品,仅国内短途运费每年就节省200多万元,而且商品海运到欧洲需要40天,使用班列则只需15天。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省了运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做外贸”。
“中欧班列不仅把‘国货潮牌’运向国际市场,也把‘丝路洋货’带回国内市场。”刘瑞领委员告诉记者,“钢铁驼队”日夜奔驰,带动商品加速流通,极大丰富了沿线百姓的生活。
“现在,石家庄国际陆港以通道促贸易,以贸易聚产业,以产业促就业,加强产业集群与枢纽布局联动,全力创建京津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展望明天,刘瑞领委员信心满怀: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中欧班列必将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