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学胜
20多年前从华北油田退休后,我因整日赋闲家中,很是无趣。
一位好友开导我:“牟兄,你啥都不玩,天天闷在家里是不行的。你文字功底不错,《沧州日报》办得挺好,给报社写写稿子,说说咱华油老人的故事,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朋友说的话让我动了心。于是,我买来电脑和《电脑一本通》,自学文字处理软件,用五笔输入法打字成章,并通过电子邮箱向《沧州日报》投稿。
几年来,我有幸得到报社各位编辑记者的热情指导,还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多篇稿件见诸报端,日子过得充实有趣。
记得我为“草野事 民生情”栏目写了一篇《退休人不闲 义务护平安》的稿子。值班编辑收到后,发现当事人住址、单位不明确,细心的编辑特意给我打电话仔细询问。当时我非常敬佩,这是编辑对于报纸真实性和读者的高度负责。
报纸“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风格,犹如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使我成为一位忠实的读者和通讯员。
这几年,《沧州日报》几位新闻工作者经常通过微信和我沟通思想,交流写作业务。所以,我每投一篇稿子,都有新的感悟和惊喜。渐渐地,我对新闻报道有了新的认识,掌握了新的要领,增强了抓新闻点的敏锐性,语言也更加通俗、接地气。
我认为,写作素材是“母亲”,文稿图片是“子女”,如果没有“母亲”,哪里会有“子女”?所以,一方面,我会主动寻找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我坚持将登稿的报纸赠给稿中的每一位新闻人物,发动他们帮我寻找更多新闻线索。
当我把《沧州日报》送给稿中的新闻人物时,他们别提多高兴了。一位油田的退休人员曾对我说:“牟大哥,我在油田干了几十年,也没上过报,没想到退休后却在《沧州日报》亮了相,真是幸运啊,比吃年夜饭还香!”那一天,他特别开心,我知道,这是《沧州日报》带来的快乐。
现在,《沧州日报》成为我的亲密知音与伙伴,激励、鼓舞着我笔耕不辍,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快乐。
李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