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7日
第06版:06

法律背后有双温暖的手

“12348”法律服务热线

▲值班律师为群众答疑解惑

法律援助公益咨询讲座

本报记者 李 颖 张智超

对于沧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律师和法律援助志愿者来说,“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

他们相信,向弱势群体伸出的法律援助之手,不仅能改变求助人的命运,让阳光照进他们心里,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在数以千万计的号码“江湖”里,“12348”法律服务热线这串短短的数字,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在沧州,这串数字的一端是沧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并首次以法律形式全面系统规范我国法律援助工作,这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治保障。

同年4月,沧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始试运行。在线上与线下,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律师和法律援助志愿者一起,通过法律援助、法律咨询、“12348”法律服务热线等服务项目,为群众尤其是残疾人、老人、妇女、儿童、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普惠式、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

14个月和5.5小时

因为面对的大多是弱势群体,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过程中,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律师们总会遇到五花八门的难题——有时是求助人没有留存证据,需要做大量取证工作;有时是求助人身在异地,案件沟通只能在网上进行……

沧州市东方伟业律师事务所的刘宪超,2022年10月成为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400余名调解律师中的一员。此后,他每年经手的案件中,有20%属于法律援助案件。

承办这些案件并不轻松。刘宪超曾为一位在沧州打工的江苏籍民工提供过法律援助,整个案件历时14个月,历经劳动仲裁、一审、二审才最终胜诉,而像这样耗费精力与时间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在少数。

时间或许是办案难度最直观的体现,但绝非唯一标尺。

渤海新区黄骅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汪静,就曾在距离开庭仅剩5.5小时的时候,接待了一位因遭受家暴而前来寻求法律援助的女性。汪静不仅帮她联系到了律师、顺利完成庭审,还最终胜诉。

“很多人觉得法律援助是社会法律服务的底线,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都相信,向弱势群体伸出的法律援助之手,不仅能改变求助人的命运,让阳光照进他们心里,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沧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及元戎说。

庄严与温情

法律是庄严的,但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却从来不缺乏温情。在这里,“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

刘畅和张翼都是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久了,她们越发觉得诉讼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有时甚至都不能称之为好办法,真正为求助人解决问题才是每个案件追求的目标。

2023年的一天,70岁的徐开慧(化名)推开了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大门,她想起诉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

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过了解得知,徐开慧与子女之间存在误会,没有必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对双方进行了调解和法律常识科普之后,工作人员将法律服务热线的号码告诉了徐开慧。

嫌隙不会通过一次调解就能消除。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徐开慧打来的电话。及时接听、走访调查、耐心劝导……在一次次交流中,徐开慧与子女之间的疙瘩解开了。

在一次法律服务热线接线员的业务总结会上,刘畅和张翼这样说:“案件并非只有输赢。对于很多寻求法律援助的人来说,打官司并不是目的。如果我们为他们提供援助,只是机械地走完法律流程,不去追求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不去化解矛盾、解开疙瘩,当事人便感受不到法律的尊严、得不到平等的对待。”

“不够,还是不够”

关于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有这样一组数据——

2023年,沧州市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及法律帮助案件12874件,提供法律咨询30533人次。其中,民事案件的办理数量从2022年的400多件,增加到1400多件;“12348”法律服务热线的接线量从2022年的1万余次,增加到3.6万次,首次接通率达到90%以上,好评率超过60%,接通率与好评率皆为省内最高。

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毕竟从试运行到现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仅仅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沉淀,很多业务都要从零开始。

但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依然觉得不够:“法律公共服务不应仅仅局限在事后,还要向事前推进,普法宣传工作同样重要。”

这个想法,源于一份统计报告——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理的各类案件中,涉及最多的是婚姻家庭纠纷、人身损害纠纷、劳动争议类案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残疾人、老人、妇女、儿童、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

比如,在很多劳动争议类案件里,让人心痛的不仅仅是民工的遭遇,还有他们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常常因为对法律的不了解,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很多民工找到我们时,拿不出有效的证据,哪怕是一张照片、一张收据,更甚至有的人连自己的就职单位都不清楚。”及元戎说。

正因如此,面向弱势群体尽可能多地开展法律科普活动,也成为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众多工作中的一项。春运期间,他们组织专业律师来到汽车站、火车站,为候车的民工科普法律常识、树立法律意识、介绍寻求法律援助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及元戎相信,在需要的时候,这些将会为弱势群体撑起一把无形的伞。

“今后,我们将开展更多‘遇事找法,拨打12348’主题宣传活动,让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惠及更多群众,打造群众信得过的法律援助沧州品牌,让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之光照射到每个人身上。”及元戎说。

2024-03-0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1039.html 1 法律背后有双温暖的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