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周如凤
李维岩的“孩子”有很多。他是教师,三个班级、150多个学生,每一个都被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他还是上百个困难孩子眼里的恩人,入户走访,扶危助困,组织爱心人士进行帮扶……许多车辆抵达不了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3月2日是个星期六,凌晨4点多的时候,李维岩发了一条朋友圈: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
两个小时之后,他的朋友圈有了新内容:坐车开启公益路,走访需要帮助的学生。周末,做一个善良的自己。
今年54岁的李维岩是沧州渤海新区第二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三个班级、150多个学生,每一个都被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他更是上百个困难孩子心里的恩人——从事公益近10年,逢节假日外出走访帮扶困难孩子已成为一种习惯,许多车辆抵达不了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基 因
就像基因一样,作为教师,任何与孩子相关的信息,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李维岩的关注。
那是2015年的春节,在黄骅港贴吧,李维岩看到一条信息:一个两岁女孩被开水严重烫伤,本就拮据的家庭因此陷入困境。
李维岩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他一边找到孩子家长进行捐款,一边联系吧主发起线下募捐活动。
活动一共持续了两天,有20多个网友参与其中,共募集善款22084元,而这也成为李维岩从事公益的起点。
募捐活动结束后,李维岩组织发起了“阳光爱心”QQ群。其后几年,这个爱心团体规模日益壮大,志愿者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更多的困难群众因此得到帮助。
不过,在李维岩的帮扶对象里,孩子始终是第一位的。
为了掌握更多困难孩子的情况,这些年,李维岩加入的爱心组织不下10个。每个月,他都会逐一向这些爱心组织转去一笔钱。这些年一共捐过多少钱,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改 变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但对于大多数困难孩子来说,只靠物质帮扶远远不够。”李维岩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从成为教师的那年起,他就学习心理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如今已经获得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等多个心理专业证书。这些年,他把这些收获也用在了公益上。
2018年前后,李维岩认识了正读初二的李艾雪(化名)。彼时的李艾雪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身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遭遇车祸,李艾雪既要照顾父母,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去她家时,房子正盖到一半,如果她父亲没有遭遇车祸,他们的生活应该会好一些。”李维岩说。
从那以后,李维岩便格外关注李艾雪,时常给予帮助和关心。如今,李艾雪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让每一个帮助她的人都感到欣慰,尤其是李维岩。
“我最近一次去她家时,她们已经搬进了当年还未盖完的房子里,虽然装修很简陋,但收拾得特别干净,屋子里贴满了李艾雪的奖状。”李维岩说。
桥 梁
在很多人眼里,李维岩是阳光,也是桥梁。
这些年,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到外地尤其是山区走访困难孩子,回来后,再将走访结果告知周围的志愿者。在他的奔走下,上百名来自河北、青海、贵州等地的困难孩子得到了志愿者的帮助。
“去更困难的地方,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带着这份信念,李维岩去了很多他从未去过的地方。
有一次走山路,道路狭窄而又崎岖,李维岩坐在车上,车窗的一侧紧挨峭壁,另一侧就是悬崖,他只是往下瞅了一眼,眩晕感立刻就涌了上来。
而比山路走得更多的,是连车辆都抵达不了的地方。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绕了一个半小时才看到人影。
星夜启程、风餐露宿、徒步前行……对李维岩来说,早已成为习惯。
“教书育人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责任和乐趣。在很多人眼里,我做公益很辛苦,但其实更多的是收获和感动。如今,很多我曾经帮助过的孩子也成为了志愿者,他们有的和我一起走访困难孩子,有的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这种传承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李维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