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宁美红
与沧州不期而遇
2月28日上午,张建新乘坐高铁从天津来到了位于沧州高新区的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学生们尚未返校,4楼的实验室很是安静,张建新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张建新是天津工业大学的硕士生导师、谭小耀教授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团队的成员。对于能申请到这里的实验室工作,张建新非常激动,“沧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宽敞的实验室、厂房,还有充足的项目支持,这些都是在校实验室研究难以突破的现实条件。”
2022年,沧州聚焦“京津研发、沧州转化”模式,计划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共建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充分借助天津工业大学在人才、科研等领域的优势,培育一批可突破膜产业发展瓶颈、实现膜产业链高端化发展的企业,生产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国内急需的“短板”产品,全力打造京津冀区域最大的膜产业集群。
消息一出,张建新觉得,机会来了。同年6月23日,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揭牌成立,他重点参与的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成为7个首批入驻签约项目之一。从那天开始,张建新便开启了他的双城生活。
这次校企共建,与地缘因素分不开。张建新说:“从我们学校到研究院正好100公里,开车只需要70分钟,坐高铁从天津到沧州也只需要二十几分钟。”通勤的便利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让张建新对这里的发展充满信心。
“好帮手”让研发事半功倍
在研究院的实验室中,记者看到了一排挂着的“银丝”,大概和圆面条差不多粗细,仔细看,这“银丝”却是中空的。张建新介绍道,这就是团队研发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空气进入中空纤维膜后,将通过化学反应,分离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待管内饱和后,再将二氧化碳排出,可实现循环利用。”张建新说道。该系统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低浓度二氧化碳,可用于密封或半密闭空间,如地下商场、影院等场所,而捕集来的二氧化碳通过设备压缩后,将成为工农业生产领域不可多得的原料。如可当作气肥,研究表明,蔬菜施用气肥后,产量可大幅提高。此外,还可用于石油压采和生产碳酸饮料等领域。
目前团队已经制作出了第一代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正在进行中试。
从理论到实验室,再从实践到应用,是一条漫长且艰巨的过程,处处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科研设施就像我们的帮手一样,而来到沧州后,这个‘帮手’的实力无疑增强了,这提高了我们的科研效率,促进了科研落地转化。”张建新说。他拿出一个常用杯子大小的器皿并介绍说,这是实验初始阶段进行反应时用的器具,如今,要验证中空纤维膜的性能,这个器皿显然不能满足需求。
来到沧州后,张建新再次感受到了意外之喜:单个实验室的面积扩大了,是原来的4倍多,这为团队做更大规模的实验腾出了空间。“比如这台纺膜机,比之前的大3倍左右,每次最多能产出5至6公斤的装置,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他还介绍说,进行中试的500平方米的厂房就在楼下,“只有完成中试,才有更多人愿意投资,进而实现产业化,这也是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最难走的一步。”显然,沧州研究院对此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两地的“家”都有牵挂
张建新是湖南人,从研究生在天津毕业,到去北京读博,又辗转国外深造,兜兜转转,还是选择在天津安了家。“这些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再回老家,还真有些受不了。”张建新说,自己的朋友同学大多在北方,根本没有异乡异客的孤独感。
只是,人生的境遇有时并不能只由自己掌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区域间的协作不断加强,天津工业大学走出本市,去外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或许偶然中藏着必然。
来沧州工作,对于张建新的事业发展来说,是条绕不开的路。只要学校没课,他都会来到这里。学生们也是一样。
“科研工作很辛苦,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反复实验,但始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于身心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会陷进实验失败的痛苦情绪中走不出来。”张建新说,他经常向学生们分享自己读博士期间的经历,会说起老师一直秉承的态度——只能让反应出问题,不能让自己出问题。来到沧州后,张建新更多地承担起“家长”的角色。
相比高校,沧州研究院除了对科研工作帮助更大,其地理位置、生活配套等都略逊于前者。在指导科研工作之外,张建新同样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也经常带他们融入这个离学校100公里以外的城市。“0317火锅鸡太好吃了,我们经常一起去市里撮一顿。”对于沧州的传统美食,张建新赞不绝口。
然而,对于家里正在读初中的孩子,张建新这个家长就照顾不了那么多了。
“现在环境太卷了,孩子刚上初中,已经有家长把整个初中的课程都给孩子补习完了。”张建新的话中,有无奈,也夹杂着一丝焦虑。一周中,他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能陪伴孩子。
“现在孩子们的诱惑也很多,要想让孩子学习,还真得想点办法。”张建新说,为了让孩子了解抛物线,他带着孩子扔石头,看石头在空中的轨迹启蒙抛物线知识。“办法总比困难多嘛。”他笑着说。
张建新认为,时代的发展对个人提出了要求,当然要适应发展并努力抓住机会,有得必有失,要善于寻找方法来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