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8日
第06版:06

当作文遇见 AI评价

杜书恒

春节前,参加年度教学评估,翻看学生作文本,主要是想看看教师如何评价学生作文。大多没有什么新意,往往是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语言通顺、描写生动之类的套话,偶尔会有老师写一两句建议的话,也多是泛泛而论的鼓励。还有一些教师干脆大笔一挥“阅”或者签个日期。我很反感这个“阅”字,显得官气十足,有种居高临下、挥斥方遒的神态,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在几所中小学,看到了“作文评价印章”,或红或蓝,或工整或歪斜地盖在学生作文的文末,印章内容分门别类,格式、内容、表达、书写,少的十几项、多的二十几项,教师只要在相应的内容上画勾即可。我大胆估计,印章也是让学生加盖上去的,教师阅完作文后,直接在印白处打勾。忽然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就像在猪肉上盖的检疫章。还有的是几个鼓励的语言印章反复地盖,没有一点意思。我没有评判的意思,只是觉得没有看下去的必要。我理解这种行为,更理解教师批改作文的辛苦。评改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繁重的工作之一,遇到好作文还有些兴趣读下去,可经常遇到是东拼西凑、东拉西扯的作文,一点儿好心情也没有了,更别说读完,胡乱地写两句应付差事。

一位中学校长兴奋地说:学校购买了作文AI评价系统,在阅卷和日常应用,大大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我课后和老师交流,了解了一下情况,好像并没有像校长说的全面应用,大部分作文卷还是老师人工阅评的。几位试用的老师详细向我演示了过程,并分享了几篇作文的评价结果,几乎三两句话就评价,好像大部分都是描写增加细节之类语言,还算通顺。我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要不要提前将本次作文的题目输入?老师们说不用,你只要上传学生的作文即可。我问,那“它”怎么判断作文是否符合要求?老师们都没说话。我想如果解决不了这个基本问题,其他也只是基于大数据的一个“普遍性”建议,意义不大。

我想,写作应该是最接近心灵的,怎么就变成了负担和累赘?学生烦写,老师烦看,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研究对比过作文的评价方式,全批全改,费时费力,对学生影响不大;作文评价要多、改动要少,建议学生自改。叶先生认为:“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对于优秀的或者有良好写作经验教师来讲,能够面对面给学生改作文,是学生的一种幸运,得到了恰当的指点。叶至善就说叶圣陶先生经常和子女一起改作文,商量哪种表达更好些。但面批面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对于大班教学尤为如此。如何有效地评改作文,将一直是语文教师面对的重大课题。

前几天,新闻说某款AI智能产品的应用课都下架了。我不大了解如今AI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能否达到像科幻电影里那样的高智能、智商活动,可以分析判断人的情感活动,运用算法和数据理解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达不到这样的高智能程度,就很难说能够评判作文,这应该是基本的常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到今天,所谓的智能机器人也只能完成一些技能性工作,分析执行简单的指示性活动。或许在未来的某天,机器人也具备了智能思维和情感体验,那也许才是真正的高度智能化。对于体验判断分析人类情感精神的文化行为——写作,才会有真正的评价能力。否则,一切都是虚幻和概念化的炒作。

写作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也应该可以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途径。当我们沾沾自喜于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阅读的时候,当我们的作品被编辑老师接受变成铅字的时候,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升腾起表达的欲望。写作与评改都应该是真诚的,真诚的表达、真诚的欣赏,让心里感到温暖。上好作文指导和评改课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努力和追求。这要远胜于一切所谓智能化、科技化的评价方式。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想起一位老师的抱怨,他的孩子在一所优秀的小学上学,放假,语文老师布置让家长打印作文,要求学生背过。我说这个办法也可以用,适当地背几篇范文,帮助孩子模仿,建立写作思维,会有好处的。没想到,这位老师说,这种情况咱也懂,你知道,那本作文有多少页?A4纸打了170多页。这次轮到我无言以对。有些语文老师索性用背作文代替指导,用模式化的仿写代替指导,用毫无意义的劳作代替作文评改。

无论科技发展到如何高智能的程度,基于二进制的算法也只能模拟人类的技术,瞬息万变的情感都将无法复制。无论存储与算法多么超越人类,也永远无法真正模拟人类的思维。

2024-03-08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1143.html 1 当作文遇见 AI评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