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0日
第04版:04

从全国两会看中国经济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新华社记者 刘开雄 魏弘毅

近年来,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中央到地方,切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然而,也有一些声音说“国进民退”“中国民营企业家躺平”“民营企业‘获得感’不强”。

对此,到底应该怎么看?民营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在哪?如何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代表委员和有关人士。

■ “解渴”“喊渴”并存,当前民营企业“获得感”如何?

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复苏,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按照中央部署,从减税降费到普惠金融,从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到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各地各部门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涵盖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去年在企业比较困难的时候,直达的减税降费政策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盼盼食品集团总裁蔡金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包括研发加计扣除、出口退税等,去年盼盼食品总共获得4600余万元的税费优惠。

超2.2万亿元——这是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的总规模,其中超7成“花落”民营经济,助企减负增活力。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累计上升1.1点,扭转了过去两年指数连续下降局面。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介绍,已出台的政策中,一些免申即享的普惠政策,如减税降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企业的感受比较明显。

有民营企业表示政策“解渴”,但也有的在“喊渴”。

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说,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不少政策,融资成本总体下降不少。但是作为一家专注于技术的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很难享受到这些红利,资金压力依然很大,希望能更好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全国人大代表、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子斌认为,我国企业类型众多,企业发展程度和地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一方面,政策出台及实施应该因地制宜、更加精准;另一方面,企业对国家的政策也需要一定的适应和反应时间,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影响其感受。

■ 政策如何发力,让民企不断增强“获得感”?

“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令许多代表委员和有关人士产生共鸣。

“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部署,直击民营企业关切。

如何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国两会期间,一些部门已作出最新部署:

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将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帮助民间资本找项目,帮助民间投资项目找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在普惠金融方面,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健全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把支持民营企业政策的“暖意”转化为发展的“暖流”,也需要各级政府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市里组织我们去东南亚开拓市场,这次‘出海’是政府先发现海外市场需求,再在辖区内找企业,由市政府牵头对接。”郑州中熙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一凡说。

来自政府的服务支持,让朱一凡感到更踏实、更有底气。“以前最好的业绩也就是一年6000万元。今年加上海外市场的拓展,我们的目标是‘破亿’。我们不会‘躺平’,也绝不可能‘躺平’。”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2024-03-10 新华社记者 刘开雄 魏弘毅 从全国两会看中国经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1281.html 1 如何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