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李翠云依然忙碌:上午在快餐店忙生意,下午在工作室教孩子们葫芦烙画。
李翠云家住任丘市于村镇西于村,工作室就在她家里。屋子不大,却摆满了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葫芦烙画,有活灵活现的鸟兽、意境深远的山水、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些作品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几个孩子围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听讲。“落笔前要先构图,葫芦的造型不同,图案也就不一样……”李翠云边画边讲,孩子们按照她讲的,学着她的样子,在葫芦上轻轻勾勒。
李翠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她没有专门学过美术,早些年,凭着一腔热情,开始涉足美术这一行,勤奋好学的她,很快学得有模有样。李翠云接触葫芦烙画是儿时,她的伯父从事这个行业,但那时的她无心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李翠云逐渐认识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于是,在认识石家庄市正定县非遗协会的肖立宾之后,她决定拜师学艺。
葫芦烙画制作过程分为设计、构图、选材、熨烙、修整、上色等多道工序,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型”。在这些复杂工序中,作画是最关键的。李翠云反复研究、悉心琢磨。烙画机的笔头是扁平的,要在葫芦的曲面上烙刻出精细的图案,对烙画者的手艺要求较高。烙画时,要掌握好温度、速度和力度。李翠云一遍遍试验、摸索,不厌其烦。
虽然葫芦烙画和笔纸作画有很大的不同,但绘画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几经失败,李翠云终于凭着自己的热爱和钻研,把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葫芦上。“每完成一个作品,少则两三天,多则一个月,一幅画有时要画上成千上万刀笔。”李翠云说,寒来暑往,她耐着性子一点点画,一点点打磨。
因热爱而执着,因执着而收获。李翠云因葫芦烙画广为人知,不仅吸引购买者纷至沓来,还有村民把孩子送来跟她学习,她欣然答应,自此,每周末,她的家里就变成了“小课堂”。
李翠云的故事传出了村庄,任丘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到她家拜访,看到满屋的葫芦烙画作品,称赞不已。“他们正帮我申请任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说到这事,李翠云言语间充满欣喜,她觉得成为传承人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这也让她对未来有了新规划:成立一间真正的工作室,让更多人了解烙画、喜欢烙画,从而传承好这一传统技艺。
本报记者 康学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