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进田查看苗情、备足肥料药剂、调度作业农机……随着麦田返青,春管进入忙碌期,吴桥县景辉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杨世英每天都要奔波于各个地块,忙得站不住脚。
“由于冬春降雪,地里的墒情不错,土壤湿度大。小麦返青后,不能像往年一样浇返青水了。但要实现高产,施肥这个环节不能省。我们早就备好肥料,等到气温一上来,抓紧撒到地里。后期,还要喷施一些叶面营养促进麦苗生长。”这个种地的老把式,说起今春麦田管理,头头是道。
今年50多岁的杨世英,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女将。从2019年开始,她相继流转了近2000亩地,坚持科学种田、高效产出。
“去年,我们的试验田已经实现了‘吨半粮’,今年的目标是绿色‘吨半粮’,继续提质增效。”只听她爽利说道。
所谓“吨半粮”,就是一年两季亩产粮食产量达到一吨半,即1500公斤。去年,经过测产,景辉农场的“吨半粮”试验田里,小麦亩产达到了650多公斤,玉米亩产达到870公斤。
景辉农场能交出这份亮眼的答卷,离不开杨世英一直坚持的良种、良方、良机。
“要想稳粮增收,选择好品种是第一步。”在选种上,杨世英更青睐抗病性强、高产的种子。
播种环节,也是精益求精。“有苗才有产量,如果不能通过播种环节保证出苗率,后期再怎么精细管理,也是有心无力。”去年秋播,她精选良种后,在播种前首先为种子进行了拌种包衣。这样一来,犹如给麦种穿上了“防护衣”,可以减少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展。随后,灌溉造墒、适时播种,通过机械化作业,既提高了效率,又把握了播种的精准度,让麦种能出苗、出好苗。
“现代农机是农业发展的必备‘利器’,效率高、效果好,大幅度解放劳动力。别说管理千亩农田,就算是上万亩地,也不是难事儿。”清垄施肥精量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清垄施肥、精量播种作业,水肥一体化设备助力节水灌溉,既能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又能改善土壤环境。需要喷施叶面肥、防控病虫害时,一台无人机每天能作业几百亩地。
有了好帮手的助力,对于小麦后期生长促进良多的施肥管理,就算频次再多,也不在话下。“有了好苗子打底,我们也格外注意返青追肥、喷施叶面肥、一喷三防等,在后期管理上下足功夫,既补足了营养,又防了病虫,这才让产量有了保障。”
把田管做得越来越细,虽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别人要多,但一想着农场的良田能产一吨半粮食,杨世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今年,除了在保证‘吨半粮’产量的同时,我们还要尝试更加绿色的生产方式,将田管所用的肥料、药剂等升级为更加生态、高效的。这样,即便减少用量,管理效果也不会受到影响,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杨世英说,绿色“吨半粮”项目还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的技术支持。相信在这一季田管中,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推行,农场的良田将进一步实现绿色、高效生产。
除了将自家麦田打理得井井有条,作为当地的特派农技员,杨世英还经常活跃于田间地头,将实用的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帮助农户少投入多打粮。这段时间,她就经常赶赴农户的田间,解决黄苗弱苗难题、传播科学种田理念。
她总对农户说,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才是出路,现在已经不是靠天收、甩汗珠、拼体力的时代了,主动向科学种田转型,才能实现稳产增收。在杨世英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科学种田队伍,实现“吨半粮”生产目标的农田也越来越多。
“今年,我们会继续做好每个环节的把控,努力带动更多人提高种植质量和效益,为粮食生产贡献力量。”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为她积蓄了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