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0日
第07版:07

读书达人

刘秘莲:看闲书 管“闲事”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刘艳菊

肃宁小城的街道,一辆电动车,载着笑容满面的刘秘莲,车筐里的一束鲜花,在阳光下灿然生香。70岁的她,整个人都是淡然舒缓的,她与书的故事,也绕不开一个“闲”字:看闲书,有了生命的丰富与厚度;管“闲事”,有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小公主”看闲书

对于读书生涯,刘秘莲说自己是幸运的——她幸运地生在新中国,幸运地成长在一个崇尚文化的家庭,幸运地有一双开明的父母,还有两个有敬有让的哥姐。虽然当时物质匮乏,而在他们的五口之家,刘秘莲却是备受宠爱的“小公主”。地里的活儿,家里的事儿,首先是父母,再就是哥姐,对于她来说,几乎没什么压力。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成全了她上学读书之外的另一个爱好,那就是看闲书。

所谓看闲书,在村里一些人看来,拿得动打草刀子的孩子,就该去地里干活,像她这样,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读课本,已属奢侈,除此之外,再看别的书的,都是“不务正业”的非分之举。

无论别人怎么认为,刘秘莲却是乐此不疲。那时候,放学回家没作业,在帮助大人做家务的同时,她总要想方设法抽空看书。烧火做饭的时候,一手拿着烧火棍,一手拿着书;烧煤拉风箱时,把书放在腿上,边拉风箱边看书;推磨的时候,磨棍横在腰上,一边走着一边看。

当然,最惬意的还是晚上,当一家人都疲惫而安静地入睡后,她就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书里描画的意境中。有一次,看曲波的《林海雪原》,不知不觉到了天亮,只感觉煤油灯的亮度越来越不给力,起先以为是眼睛疲劳,抬头一望,窗户纸已经麻麻发白。她唯恐被母亲发现,赶紧吹灯闭眼补睡一会儿黎明觉。

书非借不能读

刘秘莲说,那时候家里穷,能够上学读书已属不易,花钱买闲书更是痴心妄想。贫穷让她养成了精打细算的好习惯,直到现在,她也很少买书,所看的书,基本都是借来的。

说起借书,有个有趣的现象。那时候,书的主人,为了督促借书人及时归还,往往在书的扉页或者背面空白的地方,除了标注书主的姓名,还会写上:“勤借勤还,再借不难”等此类警醒的文字。因为刘秘莲家没书与人交换,她就设法借了这个人的,抓紧看完再转借给另外一个人,以求其他人也能把书借给她。书到手以后,她就抓紧时间看完,以便匀出时间来转借他人,以此既换来了人情,同时,也扩大了闲书的流通资源。

日复一日,她的遵时守信,赢得了书友们的认可。所以,尽管在那个贫乏的年代,她也有幸除去连环画小人书外,还读了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小说以及五花八门的新旧书籍。此间,她印象最深的是反映抗战内容的纪实小说,比如:《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雁翎队》《战斗的青春》《滹沱河边》等。其间,有的书破烂不堪,丢失了书皮和扉页,甚至没头没尾,更不知道作者的署名,但这并不影响刘秘莲的兴致,缺失的部分,反倒给了她想象的空间。

管起英雄的“闲事”

刘秘莲回忆说,小时候看书,只是觉得有意思,书里面刻画的正面人物,简直神一般伟大,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崇敬之情。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她对抗战时期的人和事,慢慢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知,再结合身边长辈们口述的一件件亲身经历的事,终于领悟到:原来看的那些闲书里的故事,不是作者随意杜撰的,也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有些就真真切切发生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书里面那些神一般的英雄,其实就生活在父辈们的身边。

认识到这一点,刘秘莲产生了一种冲动:对英雄的崇敬,不能只埋在心里,要为他们做点有意义的事。于是,她利用退休后的时间,开始重访儿时给她讲抗战故事的老人们。

她把老人们的口述,一字字记录下来,反复核对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人物和地点,务必求真求实,最后编撰成文。由肃宁县政协统一刊印成册、正式发表,并长期存留档案,使抗战英雄的事,得以弘扬和传承。

通过她的反复采访、整理记录的有地下党员王万森《赴日劳工》的悲惨经历;有由白求恩亲自手术治疗的老八路刘福增的《齐会战斗记》回忆录;还有村妇救会主任杜文秀舍身救助县抗日人员《舍生忘死救亲人》的故事;还有《硬骨头六连连长边福祥》等文章,在2021年,由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政协联合刊印发表。

为了挖掘记录,她每天奔走于城里乡间。有人问她,写一篇文章得多少稿费?她笑答:分文没有。那不是白管闲事儿?一句无心之语,她方才悟到:“在某些人眼里,我是个爱看闲书、爱管闲事的人。”

对此,她却不以为然。

这闲事,虽然对她来说,费心费力不进分文,但是,通过她的努力,能使抗战英雄们的事迹弘扬光大,上对得起前辈、下对得起后代子孙,她觉得这是她一生所为中最有意义的事。

“闲书没白读,闲事没白管,此生无憾。”刘秘莲坚定且洒脱。

2024-03-20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刘艳菊 读书达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2335.html 1 刘秘莲:看闲书 管“闲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