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0日
第07版:07

乡村画马者的40年匠心

——访河北省工匠名师孔维建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本报通讯员 蔡更存

四十多年来,他执笔绘画,立志用一生做一个画马的民间匠者。他的绘画表现了马最朴素的真善美,用匠心给予平凡日子更多色彩。

孔维建是中华画马学会理事、河北省工匠名师。虽然拥有这些荣誉,但他的性格志向却不止于此,不服输的他在对生命意义发出叩问的潜行中,常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感悟。他认为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他的所作所为,那就是“坚持”。

孔维建从小就喜欢画各种小人书插图,上小学时,常用铅笔在草纸上画,夜晚在煤油灯下练习。初中时,他的绘画作品荣获全年级第一名,班主任高兴地鼓励他:“学习别耽误,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画画,你很有天赋,一定要坚持,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画家。”老师的这句话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也正因为这句话,他有了当画家的远大梦想。

他曾拜师学习内画,所画《一百单八将》堪称佳品。

说起画马艺术,孔维建与马的故事可谓鲜活。首先从养马开始。他小时候,正赶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农村响应党的号召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他的家乡献县陌南乡孔中旺村也不例外,村集体的牲口也分包到户。当时孔维建家里条件不好,没能力养牛马,父母就和邻村的三舅家合着养了一匹枣红马。

孔维建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匹马的外貌:水汪汪的大眼睛,枣红色的毛色,腿修长健壮,体长适中,是一匹很不错的能役能骑的“宝马良驹”。

孔维建说:“我爱马、画马就是从这匹马开始的。”

有一次,他使唤马耕完地,还需要耙平,当时他蹬在耙上不小心一只脚滑到了耙橕下。当时如果马不停下,继续往前走,他的脚裹在耙下,就会被耙齿划伤。他心一紧,有点慌了,就在千钧一发时刻,马儿停住不走了。“可能它也感觉到了什么,回过头来还瞅瞅我,好像在说:没事吧?我感激地看看它,心里无限感慨,马——君子也!”

自此,孔维建更爱它了,闲暇时,就用手中的画笔画它,各种角度、各种姿势。多年后这匹马病死,孔维建非常难过,昔日的亲密伙伴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那个时候,他就下定决心,把马作为自己今后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讴歌它,再现它的真善美。

学习的过程中,他没少吃苦。有一回,为了夯实自己的基本功,他外出求学,回家途中身上已无分文。寒冬腊月,大雪茫茫,自己背着学习用具和被褥生活用品几十斤重,只好徒步回家。行程几十公里,路上滑了不知道多少个跟头,才蹒跚到家。

2004年,孔维建有了闯荡北京的想法,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来到北京农学院落脚,暂住在一处闲置的房子里。一天,院长一行人来巡视,发现了他这个不速之客。朋友在旁帮着介绍,院长看到了桌上的内画大瓶,先是一惊,没说话,而是转来转去,看了又看,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一身土气的农村人,然后才说:“这东西是你画的?”孔维建点了点头。院长回头同众人商量了一会儿,哈哈笑着说:“还到处找呢,没想到好东西就藏在咱校园里头。”原来,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作为下属学院的北京农学院正为送什么礼品发愁着。这下可好,得来全不费功夫。院长高兴地对孔维建说:“这对艺术精品我们收藏了。”这对大瓶内画作品在校庆典礼上让许多领导大饱眼福,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沧州农民画家。

时光回溯到2008年,孔维建受北京农学院老师邀请,担任该院美术编辑策划任务。其间,他打听到徐悲鸿大师的再传弟子、中国当代画马大家宫春虎功底深厚,于是就萌生了拜其为师的想法。几经周折终于拜在宫先生门下研究其画马艺术,从此他把国画与鼻烟壶内画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研究,内外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近年来,孔维建作品多次在画展上受到同行和收藏爱好者们的高度好评。2017年开办个人工作室,斋号“集骏堂”又名“孔维建艺术画馆”。位置就坐落于中旺村和县城工作室,追随孔维建学画者达百人之多。

他的理想是将来经济能力允许的话,就筹建一个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有古典风情及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画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契机,培养中国画、内画、国学、书法等几大科目,为传承文化艺术、培养艺术人才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2024-03-20 ——访河北省工匠名师孔维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2339.html 1 乡村画马者的40年匠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