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陵节制闸沿运河蜿蜒南行,临河东岸一栋白色的3层小楼古香古色,颇有江南风韵。这里就是位于吴桥大第九村的大运河民俗文化展馆。从此向东不远,就是吴桥杂技大世界。杂技文化与运河文化在这里相交相融。
“鱼化龙”石雕
走进展馆,一面墙的巨型浮雕《杂技魂》,展示了杂技艺人通过运河南下北上,把吴桥杂技传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的历史。浮雕墙另有玄机。讲解员张亚茹轻轻一推,原来是一扇门,走进去别有洞天,就到了运河民俗展厅。这里展示了运河人家使用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家居陈设等,全貌还原了老一辈运河人的生活场景。
展厅中一尊“鱼化龙”石雕颇为吸睛。这是一尊高约70厘米的青石雕刻,龙头鱼身,据介绍出自明代。石雕龙头细腻生动,鱼身顶端还有一个圆眼,据说古人生子后,在这个圆眼处烧“龙头香”,取望子成龙之意。
“‘鱼化龙’是中国的传统吉祥形象。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也有人认为是龙鱼互变的形式,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的鱼图腾崇拜。”张亚茹介绍,鱼化为龙,在古代有金榜题名的寓意。在运河边,还流传着“鱼化龙”的另一个版本:据说龙头鱼身是一种神鱼,能保佑两岸百姓消灾去难,是大运河的“守护神”,向来受运河人家尊崇。
两件镇馆之宝
展馆共三层,一、二层对外开放,镇馆之宝珍藏在二楼的民间集珍馆内。
走进集珍馆,醒目位置就是镇馆之宝“万皮衣”。“皮衣仅大半只袖子就用了狐皮珍稀部位近千块皮料,全衣所用皮料多达近万块,故名‘万皮衣’。这件皮衣是清代前期的女装皮衣。”张亚茹说。
从正面看,“万皮衣”按皮毛色泽的深浅变化有序拼接而成,整体呈条纹状,奢华中又有平朴之美。“万皮衣”背面盖了16枚红印章,时间久远,已无法辨认印章内容,应是制作者的名字或堂号。
“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有很多男女皮衣的描写。清朝满族兴于北方,尤喜皮衣,皮衣的穿着有严格等级规定,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张亚茹说,这件皮衣从何处得来已无从考证。2001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考察苏州时,看到过一件类似的男装皮衣。他连连称赞,并欣然题词“集腋成裘、衣中瑰宝”。那件皮衣后来成为苏州江南衣馆的镇馆之宝。两件皮衣,分别收藏在运河南北的两个展馆中,也是一段佳话。
第二件镇馆之宝是一张不起眼的床。这张床看着老旧,其材质是楠木的,讲解员介绍,它至少是明代早期的。
沿河收集而来
这样一个集纳百珍、颇具规模和匠心的展馆,其实是村级文化馆,由大第九、小第九、宋家院三村合建而成。展馆内可看的珍品还有不少:汉代的灰陶、唐代的白陶、猫眼石、契丹币、虬角书拨、吴桥城砖……
展馆内一面墙上艺术性地镶嵌着一些瓷器碎片和铜钱。张亚茹说,这都是大运河清淤时,附近河段挖掘出来的。当地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过往船只在运河码头起航时,要往运河里扔一些随身携带的瓷器、铜钱,取平安之意。
这里还珍藏着契丹币,也有人说是写有契丹文字的纸张。“学者还在研究这些到底是货币,还是用于占卜。”张亚茹说,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是吴桥杂技艺人当年在东北演出时,与东北当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带回来的东西。
“这里的很多展品都是从运河沿岸人家收集来的,其中一大部分是吴桥杂技艺人走南闯北演出时,各地人赠送的珍宝。”张亚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