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凤艳
当我知道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是我年少时就背诵下来,并铭记于心的永济渠的一部分之际,辽宁大连与河北沧州的地域之隔,在我向西南偏西方向遥望的时候,悄然泯灭了。两地上空的云,在历史的苍穹上有多少次擦肩和簇拥,就有更多的水将我和那里连绵在一起。
于是,沧州运河就是我未曾谋面的他乡即故乡之一位亲戚。沧州的大运河啊,我不能只知道你岁月一隅的名字,你这华夏所有后来者的仰望!我想走近时光面纱后你身躯下的细沙、臂弯中的码头、脉搏里的船只,还有那手指间的花朵如不灭的炊烟,发际的风如歌谣,吟唱悲欢不息的故事。
常常我们触景生情,就如此刻我读张彦广的散文生出要去吴桥的运河畔徜徉的念想,并捕捉到自己内心潜伏的对大运河的一片情思。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有着一种明显的、不可割裂的联系。张彦广笔下的吴桥段运河和运河文化,令我感到自己的身心被浸润在那一片亲切之水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结之中;而运河两岸人、物的前世今生,同我周围有那么多共通之处,散文中城乡变化下,切实的人间情态、乡土恋歌、大地情愫、生态保护、村镇发展等主题超越了我遥望中的朦胧,使我清晰地看到了吴桥的运河两岸民风之淳朴,社会各界对人民幸福生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谋求——我一定要去运河畔走一走。
去运河畔,看张彦广笔下的澜阳书院。作家讲到,澜阳书院,“从胎记和基因里就注入了一种山南水北、光风霁月的格局与气场”。是啊,鬲津河和钩盘河的波浪,我从作家的文字中就聆听到了。它们吟诵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由很多人怀着一颗追求文明的心共同建立起的书院,其象征意义与实际功用将永不会磨灭。“那时的书院,坐落低洼,每遇洪涝,院基在洼渍中浸泡,师生于泥泞中行走,自是一番苦楚景象。”过往的不易中,人的坚韧传递出来的精神,是永远的财富。而当作家写到200年里,澜阳书院人才辈出,桃李满园,其中数人成为国之伟才时,他内心一定充满自豪。我亦感到文化的积淀令运河如此雄浑且器宇轩昂。
而让我触摸到运河水的温热、浓情和阳光洒下闪闪金羽的,是吴桥民风的淳朴,父老乡亲的善良和互相帮扶。张彦广细腻生动地围绕曾经的摆渡人,展开的运河上下生活细节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普通人之间的友爱、体贴和大度相处。张彦广写道:“摆渡不是什么买卖营生,就是个受累行好的事情。甚至在摆渡人的心里,也埋藏着一个不想言传的秘密:小小的木船,也是一个济世扬善的好平台,虽然摆渡人大多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仍然可以让很多人度过心灵上的迷津。”良善是对心灵最好的慰藉,它战胜着人生路途上的荆棘。当摆渡人走下历史的舞台,日富一日运河畔的百姓,需要的是将他们领上更加富足生活的新意义上的摆渡人,比如吴桥老县委书记关金钟。
于是,当勤劳、善良与正确的指引相遇,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与经济都发展得越来越好。曾经的吴园之囿墙圈住了一个乡绅的美好,今天张彦广看到并铺展在我眼前的则是广阔的幸福的日子与花儿争艳——月堤已经是1500多亩运河“五季公园”的一部分,公园里“玫瑰花、金银花、金菊花还有红高粱成方连片地盛开,把庄稼地种成了五颜六色的花园。游人在其中彩色的阡陌上穿行,农人是风景,也是看风景的人”。当然,不仅要生活富足,还要与万物和谐。张彦广从寻找蒲棒这个角度传递了他的生态意识,也以点带面从崔庄、王庄、张家极村等地的运河水治理及县水利局工作数据,彰显了沧州科学发展的一个镜头。作家写道:“有一天,蒲棒,可能会走下清供的案台,但它永远是大湾里最有生机的一支清供!”多么含义隽永的话语啊,它在我心里留下了像运河水一样清澈、湿漉的悠远意蕴。未来的日子,对它的每一回再品味,就是我又一次在沧州运河畔欣悦地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