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4日
第01版:01

不负春光更前行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施雨岑

最是一年春好处。

和煦春风,吹过广袤的洞庭湖平原,“洞庭粮仓”湖南常德,一幅美丽的春耕图铺展开来——黄绿交织的油菜花海,旋耕机轰鸣;乡野阡陌,散发着泥土清香;水稻田中,村民正忙育秧。

3月19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着田边小道,走进农田深处,考察春耕备耕。

全国两会结束不久,总书记即开启繁忙的考察行程。此次来,既是考察一省,也是谋划一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推动在更高起点挺起中部“脊梁”。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悠久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尊时守位的智慧,磨练出只争朝夕的劲头,沉淀着久久为功的韧性。

农田边,总书记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等共话春耕。看到刚刚播下的稻种,总书记关切地问:“你们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插秧?”

“4月上旬和中旬。”

“南方不插五一秧啊!”总书记对农业生产的熟悉,更让大家感觉亲近放松。

不插五一秧,是指只有在五一前完成插秧,才有后续的环环相扣。急不得也等不得,这种对农时的重视,蕴藏着干事成事的朴素道理。

这令人不禁想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那句催人奋进的话:“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裤腿上满是泥土,“90后”新农人陈帅宇引起总书记的注意。

湖南伢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立志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9年前,大学毕业的陈帅宇决定回乡当农民,带头成立合作社、承包2800多亩水稻田,干得有滋有味。

“打算继续干下去吗?”总书记问。

“肯定继续干下去,我们越干越有劲了!”小伙子干脆地回答。

插秧机、抛秧机、植保无人机……“80后”种粮大户戴宏,在自家院中向总书记如数家珍介绍为春耕准备的农机具。

过去,一家人最多种50亩地。如今,戴宏承包了480多亩水田,综合收入超过60万元。“他呀,是家里的‘顶梁柱’了!”戴宏的父母自豪地对总书记说。

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新的技术理念。这片土地上,从粮食生产到乡村振兴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正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和接力,孕育着更加丰硕的未来。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湖湘大地,正值育秧的时节,亦是育人的沃土。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18日下午,绵绵春雨中,刚到湖南长沙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

风声、雨声、读书声,教室、宿舍、自习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组人像群雕,再现了当年同学少年的“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近代以来,这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发扬“以传斯道而济斯民”的教育传统,砥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精神,毛泽东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此立下报国之志,投身时代洪流,一时群星璀璨,蔚为大观。

回望历史,总书记十分感慨:“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

春雨润物无声,春苗茁壮成长。

学校大厅里,热情的师生们围拢过来。数学与统计学院大三学生黎洁上前,用洪亮的声音向总书记汇报自己的求学感受。

黎洁来自湘西山区。在家乡读小学时,曾受教于湖南一师毕业的优秀教师,便立志“长大后做老师这样的人”。

双十年华,正是人生的春天。面对总书记,黎洁自信而坚定:“一定珍惜青春,不负韶华,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大先生。”

10多年来,2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从这里出发,走向大山深处、村村寨寨,躬耕教坛、育人强国。

救国、兴国、强国,岁月奔涌,山河巨变,青春一脉相承。激荡的爱国之志始终如这所学校的校歌般慷慨激昂:“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犹记得4年前,“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即将开启、“十四五”规划正在谋划。

也是在长沙,细雨飘飞中,总书记在岳麓书院对学生们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下转第三版)

2024-03-24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施雨岑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2753.html 1 不负春光更前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