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5日
第07版:07

沧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及思考

周丽霞 张亚君

沧州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文化遗产不仅类型多、体量大还独具特色。笔者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和解决路径等角度出发,对沧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行深入思考。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规划体系全面建成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力度。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实地考察大运河,并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明确了总体思路。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分别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并指导沿线省(市)编制了8个分省规划,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规划体系。

河北省对照中央,制定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等7个专项规划以及《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形成了省级“1+7+1”规划体系。

沧州市则紧密对接中央、省大运河规划要求,形成了以《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统领,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为支撑,以《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为指导的市级“1+6+1+1”规划体系。此外,《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若干规定》的制定施行,明确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范围、强化了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具体管理要求和措施进行深入规范。

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先决条件。至此,中央、省、市三级上下衔接的大运河文化保护规划体系全面建成,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

沧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现状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沧州市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大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分类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初见成效。

强化以发掘修缮为重点的保护举措。近年来,沧州市对市区的正泰茶庄、清真北大寺、沧州文庙、南川楼、朗吟楼,县区的东光连镇谢家坝、泊头清真寺,运河区吕宅、吴桥孙福友故居、澜阳书院,青县给水所等一批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点进行了修缮、复建;对沧州旧城遗址和铁狮子景区进行环境整治,建成遗址公园;园博园、大化工业遗存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完成。

2021年,分别对大运河泊头市区段明代货船、运河区段南川楼建设工地宋金时期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修复,先后出土不同类型的木质沉船三艘,瓷器、陶器、钱币等文物数百件。2023年3月,南川楼沉船考古发掘项目通过省专家组验收。2023年7月,首家中国大运河考古与研学基地落户沧州,这些都是对沧州段大运河文物考古工作的充分肯定。

构建以展览展示为主体的传播体系。2014年6月,沧州博物馆新馆开馆运行,主展线之一“大运河北——河北大运河文化展”通过展示运河沿线出土的文物、图片和复原场景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运河的自然风貌与文化积淀。

2023年5月,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外开放。它是中国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集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彰显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此外,在沧州段大运河沿线地区,相继建成了东光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捷地分洪设施水工遗产核心展示园、沧州水利文化展馆等。这些展馆从不同角度立体展现了沧州段大运河的水利文化和水工智慧。

打造以大运河为主题的非遗之城。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杂技、武术、舞狮、木板大鼓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承基地,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在社区设立非遗传承体验点,在学校、文化场馆广泛进行非遗技艺教授。利用已建成的非遗传习所、个人工作室,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人技能培训,并积极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

推出《江湖》《大运河上》《一船明月过沧州》等舞台艺术精品,杂技节目《龙跃神州—中幡》成功登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杂技节目《涟漪·扇变》荣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编辑出版《大运河文萃》《文化沧州·御河》《我们的大运河》《大运河与沧州》《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等系列丛书。

加速文旅融合的步伐,策划推出“运河古郡·匠心传承之旅”“文武沧州·杂技醉心之旅”以及“又见运河·非遗精华之旅”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持续系统地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着力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的城市名片。

沧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新路径

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布局。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多学科、多部门协作,加强地区和地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扩大民众信息获取的官方渠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民众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变政府的单向主导为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循环。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增加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同时,拓展投融资渠道,通过“资金变基金”“间接补”“后补助”等方式,撬动天使、风投、创投、信贷、保险等社会资本的加入。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文化遗产巡查监管机制,既要对大运河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着力查找在工作推进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强化监督保障法规制度执行落到实处。又要调动民众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积极性,构筑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受益的常态化监督机制。

加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一是通过学历教育、委托培养、学术带头人、赴外交流学习等一系列途径,推动非遗传承人、文物古建修复、文化创意产业等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建立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基本适应我市文物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二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内容适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将文物保护法的学习纳入普法教育规划,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学校)的教学内容。出版各类教育、宣传读本,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和文物保护专家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建设一批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三是成立政府性质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吸纳文物、考古、历史、地理、水利、规划、交通等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大运河沿线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咨询机构,坚持专家论证、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

驱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大运河保护和利用的原则。我们要赋予大运河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它们的现代表达形式。一是以点带面,促进文化遗产协同发展。例如提到吴桥,首先想到的就是“吴桥杂技”。但吴桥不仅有杂技,还有吴桥石牛、澜阳书院、安陵枢纽等物质文化遗产,石影雕、线装书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好吴桥杂技的基础上,坚持全域发展的思路,围绕保护传承、研究阐释等内容,充分发挥吴桥杂技的品牌效应,以点带面,高效推进整个吴桥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二是科技赋能,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基因。推动沧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建立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利用新媒体矩阵记录、保存、宣传、推广例如杂技口技、船工号子这种文字记载少,世代靠口耳相传的文化遗产。通过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在智能化生产非遗相关作品、文化遗产基因算法、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优化实践路径,促进文化遗产的融合创新。

2024-03-25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2826.html 1 沧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及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