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丽
明代,沧州段运河南川楼一带经常决口,对依河而建的沧州城威胁很大。官府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请卜氏迁来沧州,以“补”决口。卜家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的后人。他们定居运河东畔南坛子胡同,南院教书行医,北院开起了糖坊,绵延至今,已历五六百年岁月沧桑。
从朗吟楼上东望,烟波浩渺的南湖东边,有一片小广场。广场上有两棵龙枣树南北对望。这里就是沧州老家旧户卜家糖坊旧址。两棵龙枣树的位置,曾经是卜家糖坊的大门。
“这里原来叫南坛子胡同。我们卜氏从明代迁来沧州时,就住在这里,已经五六百年了。上世纪90年代初老房子拆迁,我们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当时我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在卜家糖坊旧址种两棵龙枣树,一南一北,代表着卜家南北两院。”62岁的卜昭勇抚今追昔,不由感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呀!”
在运河区南湖街道民主社区委员会,卜昭勇等卜氏4人接受了采访。五六百年的迁居史,已经让他们与运河和沧州完全交融在了一起。
运河决口
官府请来卜氏家族
和卜昭勇一起接受采访的,还有55岁的卜召刚、71岁的卜福生、66岁的卜令通。四人年龄虽然相差不大,却差了好几辈。
“卜姓源远流长,我们这一支宗孔子的学生子夏为第一世先祖。”卜福生说,卜子夏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之一。他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相传《诗》《春秋》等书,均由他传授下来。五六百年前,他们这支卜姓人家定居在山东乐陵、无棣一带。与其他家族迁来沧州的原因不同,他们是由沧州官府专门请来的。其原因和沧州段运河有关。
沧州段运河最大的特点是弯道多,素有“九龙十八弯”“三弯抵一闸”之说。历史上每到汛期,水势上涨,水流直接顶冲河堤,往往造成岸坡坍塌甚至决口。运河是半地上河,一旦决口,直接威胁沧州城。老沧州有“开了草坝,水淹天下”“决了红孩口,水打城上走”之说。草坝就在今天的运河与南湖之间的南川老街上。运河在这里急转了个“V”字弯。历史上,这里经常决口,南湖原名南大坑,就是运河决口形成的天然坑塘。
为了解决这段运河频繁决口的问题,明初的沧州官府想了很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先后请来冯氏、卜氏、秦氏三姓氏,以“勤缝”“勤补”决口。
“听老人们说,当时,运河湾里住的是冯氏,运河湾外住的是我们卜氏。说来也是神奇,自从我们在此定居后,这里的运河真的再也没有决过口。”卜昭勇说。
运河没有决口当然另有原因,这和古人的治水智慧有关。但在古代,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卜氏人家的到来,为运河带来了平安和好运。他们和谐相处,一住就是几百年。
卜家糖坊
甜蜜的味道和记忆
展开民国时的沧州老地图,沧州城南门外有条南坛子胡同。几百年来,卜氏就定居此处。卜召刚给记者大略画了南坛子胡同的方位图。原来,南坛子胡同指的不是一条胡同,而是一大片地方。卜氏开枝散叶,到卜召刚小时候,这里已有并排的6条胡同,卜家人分住在这些胡同中。胡同最东头,是卜家祠堂。祠堂的位置大约在民主社区委员会院内。但这些对很多卜氏后人来说,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了。
“来沧定居的卜氏先祖,因为人丁兴旺,分南院、北院而居。南院一支教书行医,出了很多有名的先生和医生;北院一支开起了糖坊,就是曾经闻名遐迩的卜家糖坊。”卜昭勇说。
在老沧州人的心目中,卜家糖坊代表着沧州的老味道,是童年的甜蜜记忆。卜召刚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想教他加工制作饴糖的技艺。那时他贪玩儿,最终没有学成。
沧州老作家冯天峥在《说古道今话沧州》一书中,对卜家糖坊的制糖过程,有详细的介绍:
“卜家糖坊生意越做越兴旺,需要发展扩大,便在城内和附近乡村招雇师傅和帮工伙计,大多是自己的亲戚。卜家生产出糖原料,自己加工制作成各种糖果。除饴糖外,还要掺入香蕉、水、炒面、青丝、玫瑰、芝麻、花生等辅料,生产酥糖、麻糖、糖瓜等多种糖果,还可熬制糖色,供给酱油、酱菜作坊使用。卜家糖坊制作的糖果,既零售也批发……腊月是一年中的旺季。特别是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的时令,几乎把一年的库存全都卖出去。
因是手工作坊,每道工序、工艺操作的劳动量很大,在作坊里干活,三九天也要穿单衣……卜家糖坊连家人居住、带制糖作坊,共三大院落、18间房子,其中三四间屋子是仓库,用来盛放制作饴糖所用的粮食。
卜家糖坊还利用作坊内气温较高的条件,为马场街北头冯家烧锅(酒厂)加工曲料……换回酒来。卜家因此在顺城街东开设元兴成店铺,主营烟酒糖茶……
五六百年故园
永恒不变的儒学家风
卜家糖坊消逝于日军侵占沧州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占领沧州。战火纷飞中,卜家糖坊永远关上了大门,从此再也没有打开过。后来,作坊倒了4间房子,因无钱维修,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
抗战胜利后,卜家糖坊的老主人卜静波、卜锡波年老体衰,无力经营。他们的儿子一个当了中医、一个成了老师,回归了卜氏原本的职业。卜家糖坊虽然没有了,但卜家人制作饴糖的手艺却在沧州传了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家糖坊。附近的解放路和新开路上,一些糕点铺还在制作售卖酥糖、饴糖、麻糖等各种糖制品。这些别具沧州风味的甜甜的糖食,细品,还是卜家糖坊的味道。
采访中,卜家人还特别提到本报曾报道过的一棵古树:朗吟圆柏。他们家正与圆柏隔南湖对岸而居。每天一出门,就能看见这棵孤傲的圆柏。小时候,出门西边就有大集。赶完集,他们不是沿着河边的大柳树追逐玩笑,就是去河边逮鱼逮虾逮蟹,或者一个猛子跳进河里洗澡、游泳。喝水也去运河里挑。到河堤挑水时,常常看见瓷器碎片。那是路过的船只为报平安,故意扔在河边的……
卜福生说,卜家家风严谨,待人和气,注重文化传承,尤其重视子孙读书,出了不少名医和名师,继承了先祖卜子夏博学好礼的儒家思想。
沧州武风炽烈,对卜家也有影响。民国时期,卜家就曾出过一位名叫卜海亭的武术家,人称卜五爷。日军入侵沧州后,很多人跑了,只有这位卜五爷不走。据说,一辆马车从他身上轧过,他竟毫发无损,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扬长而去,连日本人都怵他三分。就这样,凭一身绝技,他保护了家园。
如今,卜家人大多已离开了曾经的南坛子胡同,卜昭勇和卜召刚还住在这里的回迁楼上。闲暇时候,他们会像大多数沧州市民一样,游一游南川老街,登一登朗吟楼、南川楼。在复建的名楼上眺望,一面是波光粼粼的千年运河,一面是先祖和自己住了五六百年的故园,亲切、自豪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