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捡到手机用免密支付刷光余额”的话题登上热搜。事件中,四川泸州一市民的手机丢失后,其微信上的资金被人分8次刷空。虽然“盗刷者”最终被民警抓获,但免密支付带来的安全问题,让人们仍心有余悸。
免密支付是指小额支付无须密码即可完成。近年来,这种支付方式的应用场景已拓展到购物、打车、点外卖、坐公交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免密支付、自动续费为日常消费带来方便的同时,盗刷、错误支付等引起的消费纠纷也屡见不鲜,其中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的无感化开通、诱导性开通等问题首当其冲,令人深恶痛绝。
免密支付往往出现在消费者网上一次消费后。在支付页面上会出现免密支付开通弹窗,系统为用户自动勾选开通选项,但提示信息颜色浅、字号小,消费者一不留神就容易“被同意”开通。这时消费者一般是无感的,只有在后续消费过程中,才有可能发现支付方式的变化。
然而,消费者想要取消免密支付却并不容易。相对于“一键开通”时的无感,关闭免密支付却像是经历“套娃式”解套,关闭键没有明确的取消入口,隐藏很深。
针对此类问题,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用户对免密支付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有关部门应依法叫停默认开通免密支付的做法,要求支付软件必须事先告知免密支付的额度、风险、取消方式等有关事项,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开通免密支付,商家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不能提前替消费者作选择。与其后期让消费者费心费力地去找“取消”入口,不如一开始就大大方方地提示消费者开通风险、是否开通。
此外,为方便消费者取消免密支付,商家也应设置明确的取消入口,相比在怎样对消费者遮遮掩掩上下功夫,倒不如设计得更简单、更人性,将更多精力放在消费者真正有需求的体验上。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激发消费活力的前提与保障。只有在应用平台和用户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消费者才会为这款应用的体验加分。反之,一个应用体验大打折扣时,必将会有其他产品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