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炒花生、花生油、花生酱……作为耳熟能详的美食,花生是餐桌上的“常客”。但你知道吗?想种好花生,学问却不少;要把小花生做成大产业,更不是一件易事。这其中,离不开新品种、新技术的加持。
近日,为助力河间市花生产业提质、扩容、增效,一场别开生面的花生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研讨会在河间市举办,带领花生种植户们开阔眼界、提升水平——
“白胖子”成致富“小金豆”
眼下,正是抢抓农时、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但这一天,100多位种植户却专门抽出时间,开车赶到河间市国欣康养园,给自己“充电”——参加花生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研讨会。
当天,河间市花生产业协会、河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沧州滨海盐碱地综合试验推广站邀请来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生产业创新团队的专家老师,现场为种植户们培训花生新品种、新技术及机械化生产。
一颗小花生,缘何获得如此关注?
“效益好啊。”种植户范景修答得干脆,“别看这一颗颗‘白胖子’不起眼,却是名副其实的‘小金豆’。像俺种的水果花生,亩产400多公斤,加工后,精品果一公斤能卖到20元,刨去成本,亩收入3000元没问题。”
范景修是河间市联发农机联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也是河间市花生产业协会的发起人。从2014年尝试种植花生后,他就没有停下探索新品种、新技术的脚步,是远近皆知的“花生大王”。合作社产出的“范胖子”水果花生,是不少人的心头好,供不应求。
他说,河间市的花生种植历史悠久,尤其是一些地区的砂质土壤,是发展花生种植的得天独厚条件。
“花生虽小,商机却不小。它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榨出的花生油,既能食用也能作为工业原料,市场需求量大。”范景修打开了话匣子,“除了榨油花生,食用花生具有较高保健功能,契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也越来越受欢迎。”
虽然产业发展向好,但范景修也直言,由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识不足,不少农户在花生种植上还相对“保守”,发展理念亟待更新。
“邀请大伙儿来参加培训,一是想传递科学种植理念,再就是集聚合力抱团发展。虽然目前我们协会的辐射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但要形成产业化发展,还远远不够。把更多人集合起来,借助新理念、新技术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花生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范景修说道。
“新品新技”带来高收益
“以高油酸花生为原料生产的食用油,保质期更长,营养价值更高。”“花生和玉米套种,既能实现玉米不减产,还能多收一茬花生。”“随着新品种的培育和栽培技术的成熟,盐碱地也能种出好花生了。”……台上,各位专家老师讲得细致。台下,种植户们听得认真,对于花生的认识被不断“刷新”。
培训研讨会首先介绍的是高油酸花生的发展优势、品种及绿色栽培技术。采用高油酸花生榨油,油酸含量较普通花生油提升了30%以上。高油酸花生及其制品的保质期延长、保健功能更强,也是一大优势。高油酸花生种植效益更高,收购价较普通花生能高出10%至15%。随后,专家就一播全苗匀苗壮苗技术、地膜起垄种植、科学施肥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
鲜食花生及栽培技术是近年来食用花生产业关注的重点。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鲜食花生深受消费者青睐。专家建议,农户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尽量选择适销对路的早熟、特早熟品种,且出苗早、开花早、花量大、花期短、结荚早、荚果发育充实快的品种。可根据上市时间、当地环境和资源条件,采取相应栽培技术,如“早春小拱棚+地膜”一年两季栽培模式、“鲜食花生+秋菜”一年两季栽培模式等,争取最佳上市时间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以种适地及以地适种的旱盐碱地花生绿色高产种植技术也同样引人关注。瞄准以种适地,去年沧州滨海盐碱地综合试验推广站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南皮县的中度盐化盐碱地上进行了耐逆性高油酸花生种植试验,亩产可达400公斤,在海兴县小山乡重度盐化土壤田块种植,亩产也能达到150公斤以上。以地适种则主要从“改土”入手,采取“排盐+配套灌溉+土地平整”的治理模式,制定花生种植管理科学规范。
种植户抱团发展携手致富
处处都是增收的“知识点”,种植户们收获满满。随后进行的一对一问答解疑,更让不少人对于今年的种植有了底气。
“老师,我今年想试试‘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但同时种玉米和花生,我担心授粉问题,怎么解决?”来自河间市束城镇的种植户崔盼伟提问。
崔盼伟在河间市流转了万亩土地,花生是让他增收的主要作物,这几年,一直种植的是普通炒果花生。今年,在河间市农业农村局、河间市花生产业协会的鼓励下,他计划尝试5000亩地的“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发展‘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能花生、玉米同时播种。要是一年一作的话,建议先种植花生,后种玉米。花生在播后30至35天进入花期,要结合天时、地力和苗情,通过浇水、施肥等管理促使花大量开放。还要注意,后期玉米除草时,仍要注意做好遮挡,保护好花生。”专家建议。
“今天真是没白来,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今年种花生更有方向了。”会后,崔盼伟对范景修感叹道。
看到崔盼伟有所收获,范景修也满心欢喜。这些年,他发展花生种植,深深感受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增收魅力,也希望将这“增收秘诀”传递给更多人。
早在2015年,范景修就组织成立了河间市花生产业协会。平日里,农户们没事就在协会的微信群里交流种植技术、探讨产品销路。赶上播种或收获期,协会还会组织现场观摩,聘请专家实地指导。现在,河间市花生产业协会已有200多名会员,辐射了河间、肃宁、渤海新区黄骅市、廊坊大城等多地。
“协会组织培训,不卖肥、不卖药,大伙儿都问我图啥?”范景修笑容朴实,“我想法简单,现在品种、技术都挺成熟,是产业化发展的好基础,希望能借着这样的好机会,提升大伙儿的认识,抱团发展、科学进步。”
他说,这一次请来专家老师授课,也是希望给种植户们牵线搭桥。谁有技术上的难题,可以找他,也可以联系专家。千方百计解决大伙儿的难题,也是为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花生产业中“组团”致富。
“今年,我还要继续做好新品种试验示范,同时,多向老师们取经,一是探索绿色管理模式,再就是从产品包装上改进,让大伙儿看到,‘白胖子’还能变成更优质的‘金豆子’。”把“小花生”种出“大花样”,范景修要让更多设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