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第05版:05

献县河街村与河间故城渊源

吕永森

地名,无论大小,无不饱含着丰富的地理文化信息,也是区域文化的“活化石”。但随着很多地名被简称,一些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消减了,变动最大的是村名。

现在最多的是两个字的村名。以献县为例,有的三个字的村名简称为两个字,如“商家林”简称为“商林”,“单家桥”简称为“单桥”,“孟家圈”简称为“孟圈”。这一类大多省略中间“家”字。也有如“王友村”简为“王村”,“冉庄河”简为“冉河”,“赵林庵”简为“赵庵”,“周官屯”简为“周屯”,“丁字楼”简为“丁楼”,“策城庙”简为“策庙”(民国及其前简称为策城)等,这一类又以省中字者为多。当然也有省略首字的,如“虎赵庄”简为“赵庄”;省略尾字的,如“北张庄”简为“北张”,“贾庄桥”简为“贾庄”等。

村名四个字(或以上)的简称复杂些。有些是四个字(或以上)简称为三个字,如“蒋许杜凌花”简称“杜凌花”,“王三孝子庄”简称“王三孝”,“刘套子庄”简称“刘套庄”,“高家码头”简称“高码头”,“黄百户店”简称“黄百户”等。但常见的还是四个字简称为两个字:省去中间两字的,如“南皇亲庄”简称“南庄”,“王贡士庄”简称“王庄”,“周报忠屯”简称“周屯”等;省去首尾字的,如“老周庄子”简称“周庄”等;省去头部两字的,如“流海码头”简称“码头”,“大道卢庄”简称“卢庄”等;省去尾部两字的,如“石槽张庄”简称“石槽”等。

在献县这些地名当中,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应该是“河街村”。“河街”的简称是从四字到三字、再由三字简称为两字。其演变过程是:“河间城街”—“河城街”—“河街”。

那么“河间城(街)”简称“河城(街)”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河城街村位于河间故城内,即秦汉魏晋南北朝河间郡城与河间国都乐成(城)遗址北部。秦国时,在乐成置河间郡,从此用乐成名河间,其城也名河间城,后为两汉魏晋河间国都(河间郡治)。

北魏太和十一年,即从公元487年起,河间郡治所由原治所乐城县迁至武垣县,但乐城故城仍名河间城,此后历东魏、北齐、北周,重要史料上都没改,仍称其为河间城,其实为河间故城。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文帝鉴于南北朝州郡之滥置,大幅改革行政区划,史谓“废郡存州”,河间郡被废,并把河间郡治武垣县治所迁入瀛州治所(赵都军城内),是后不再称赵都军城,称武垣县,“河间”一名也从历史行政区划中短暂消失。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以迁入瀛州的武垣县改名为“河间县”,“河间”一名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再次出现在历史上,但这时河间县是作为瀛州附郭(治所),其城称瀛州城(立瀛州时始)。这一点,大家看沧州与沧县同治一城的关系就知道了。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剥夺“州”的军事权力收归中央。是年,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河间县(赵都军城),是后至今,其城始称河间城,是为河间新城(河间新城亦有1500多年历史,此指相对河间故城乐城而言),亦即唐宋元明清河间行政区划之治。隋唐后,河间之名大于瀛州,瀛州反成镇治。

新河间城诞生后,其乐城旧治,史书仍名其为河间城,其实最准确的名字应为河间故城。这一历史信息恰好被“河城街”这个村名保留了下来。河城街作为村庄聚落名位于河间故城(乐城)北部。河城或者河城街,其城都是指河间城。在其南,河间故城南城墙内为南城村,偏东南,河间故城东城墙处为东城村。所以从村庄名字的简称历史看,“河街”完整的名字是“河间城街”,而正式确定的行政区划名称为“河城街”。

由此,献县境内村名,就地名来源的历史论,河城街为最古。而两汉魏晋河间国都乐城遗址最准确的名称应为“河间故城”或“故河间城”,这才是历史最准确的体现。命名为“乐城遗址”是依据文物命名原则,文物命名以地名最小化为命名原则,目的是彰显它的可辨识性与唯一性。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依据历史地理学和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这个命名没有把握住它的历史定位,体现不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在学术界,仍一直称“乐城遗址”为“河间”。

2024-03-28 吕永森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3495.html 1 献县河街村与河间故城渊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