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第05版:05

你长眠的地方 我牵念的方向

亲人擦拭烈士画像,心中百感交集。

记者街头了解烈士信息。

“00后”学生为烈士画像。

《沧州日报》历年来为烈士寻亲的报道。

杨静然 周 洋 王 雪

3月28日深夜,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一教室仍灯火通明。

几位大学生正专注地绘制画像。教室中间,是献县籍烈士陈贯忠的照片,那张年轻英气的脸庞,就像这些学生一样。只不过,他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25岁……

为了在清明节前绘制出烈士画像,师生们加班加点,几易其稿。

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无数先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南征北战,舍身许国。他们之中,有的至今埋骨他乡。为了找寻他们,沧州日报于2019年发起了“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5年来,共寻访了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革命战争中牺牲的200多位烈士的家乡,为80多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们叫什么名字?你们的家在哪里?你们的亲人还好吗?

只要获得关于烈士的信息,志愿者就会马不停蹄地踏上寻亲之路。他们中,有律师、记者、退休干部、大学生……帮烈士寻找亲人,是大家共同的夙愿。

“这一天,

我们全家等了70年”

3月28日,经过10个小时的颠簸,盐山县常庄乡毛集村70岁的王新中,终于到达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胡刘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他的二叔王万洪烈士。

“二叔,我们来看您了!”王新中哽咽着说。5年前,在沧州“帮烈士寻找亲人”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他们一家成功找到了王万洪烈士的安葬地。时隔5年,他们再次来到安徽祭拜。

墓碑前,王新中将家乡的一包黄土缓缓撒下,嘴里念叨着:“逢年过节的时候,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多拿一个碗、一双筷子。70多年了,二叔,您终于回来了!”

王万洪烈士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11师17团战士,1948年冬,牺牲在了淮海战役的蚌西北阻击战中。

如果不是史料记载,人们很难想象当年战斗的惨烈。

蚌西北阻击战是渤海纵队11师参加的一场战斗,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全局,而11师大部分由沧州籍战士组成。战斗打响后,敌人疯狂进攻,我军伤亡惨重,防线岌岌可危。关键时刻,11师受命进入战场。师长傅继泽下达了任务:“我有3个团,宁可每天拼掉一个团,也要阻击3天,完成任务!”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拼断了就砸石头。3天时间,11师像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阵地上。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把敌人阻挡在阵地前,取得最终胜利。

而他们,却长眠于此。

直到2013年,王万洪等一批解放军烈士的遗骨才被群众发现,旁边还有写着他们名字的物件。随后,烈士的遗骨被集中安葬在胡刘烈士陵园。因信息不完整等种种原因,工作人员始终联系不上烈士的亲人。

2019年清明节期间,怀远县七旬老人年介涛致电本报,希望能帮助王万洪、郭立东等一批疑似山东、河北一带的烈士寻找家乡的亲人。

就此,一场跨越70多年的追寻拉开了序幕。

根据年介涛老人提供的信息,沧州日报发起了“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在报纸上刊发寻亲报道,通过互联网征集线索。一时间,许多爱心人士纷纷打来电话,想要加入寻亲队伍。就这样,由记者、年介涛、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社会爱心志愿者组成的寻亲团队成立了。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一旦获得线索,大家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但寻找的过程比想象中要难。

5年前,也是个清明节,天阴得很重。志愿者们一路从盐山到海兴,又从海兴到黄骅。

海风肆意地吹打,他们的内心却一片火热。乡间小路上,走街串户,寻访一位又一位可能的知情者。

有时,一天走访五六个村子也毫无收获;夜深了,饭都没吃,饿着肚子匆匆赶回沧州,又连夜整理资料;有的村里交通不便,他们索性坐着村民的电三轮四处寻访……

苦吧?累吧?大家浑然忘记了。

当时,王万洪烈士在安徽登记的信息是“河北省靖远县王材区毛集人”,志愿者团队查阅资料发现,当年的“河北省靖远县”就是如今的沧州市盐山县一带。在盐山县常庄乡毛集村,他们辗转找到了王新中。王新中说,他二叔就叫王万洪,当年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场上用炸药包炸坦克时牺牲。后来,家人曾专门去找,都没找到遗骸。

王新中对牺牲时间、地点、部队番号等细节进行了一一核对,最终确认,安徽的“王万洪”烈士就是自己的二叔。

“这一天,我们全家等了70年。”烈士家人说,这么多年来,不知道亲人埋骨何处,过年时只能冲着淮海战场的方向祭拜,这成为全家人心中的痛。以后,终于可以去墓地祭拜亲人了。

当年5月下旬,在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王万洪烈士的亲属一行前往安徽,对烈士进行了现场祭拜。

从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志愿者团队与王万洪、郭立东、杨树林、张瑞海、孙连如、孙金连、程公义、杨学孔、李金胜和马连弟10名沧州籍烈士的家乡亲人取得了联系。

寻亲人,慰英雄,寻亲团队擎起一盏灯火,照亮了烈士回家的路。

烈士背后

一段段悲壮的历史和故事

时光如能倒流,有些镜头撼人心魄——

1946年10月,负责机要工作的夫妻把密码本塞进孩子的尿布里,登上了北上的轮船。敌人突然搜捕,一家人毅然跳入波涛滚滚的大海……

这不是影视剧里的片段,却比电影还要惊险、感人。这是1946年,发生在渤海海域的真实一幕。而主人公就是献县籍烈士夫妻钟琪(原名陈贯忠)、董健民。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作出如此选择?他的家人还在吗?

循着寥寥线索,大家联系了献县的文史爱好者,从姓氏、村志着手,抽丝剥茧般地查找着相关信息。

烈士姓钟,会不会是钟姓聚集的郭庄镇钟尧京村?走访后,发现不是。

就这样,一次次地查对,一家家地寻访,一点点地印证,终于联系上了钟琪烈士的堂弟、87岁的陈起忠。

老人颤颤巍巍地拿出两张黑白照片,讲述道:“七七事变”后,钟琪烈士全家逃难到西北,他先后在延安“抗大”和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调入中央社会部机要科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争取东北、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定,并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钟琪和董健民夫妇受党组织派遣到东北局工作。1946年的一天,钟琪和妻子带着党的秘密文件,抱着儿子,乘船远赴东北。当船驶进渤海水域时,敌人突然开始搜捕共产党员。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夫妻俩迅速作出抉择:宁可牺牲全家人的性命,也不能让党的机密落入敌人手中。然后一家三口紧紧地抱在一起,毅然跳进了大海……时年,钟琪25岁,妻子23岁,而他们的儿子刚满两岁。

说着,老人不由得泪流满面。

帮烈士寻亲,不仅是告慰烈士英灵,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更想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字不应该被忘记。

志愿军烈士刘庆阁,也是在志愿者提供的一条又一条信息的帮助下,和家人“团聚”的。

2020年7月12日,网络上出现了一条寻烈士的信息——《沧州籍烈士刘庆阁长眠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静待亲人》,受到沧州“帮烈士寻找亲人”志愿者团队的关注。

信息中只说了烈士籍贯在黄骅,于是王吉仓和志愿者们搜索了黄骅县志、中捷农场党史资料,又查找了临近黄骅的盐山、海兴等地的县志,却都没有找到关于刘庆阁烈士的任何记载。

黄骅县志区域沿革资料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一部分区域划归了天津。于是,王吉仓在网上又购买了其他地方的志书,终于在其中一本的烈士英名录中查找到一位叫“刘庆格”的烈士。天津滨海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王吉仓提供了烈士女儿的联系方式,王吉仓最终确认,“刘庆阁”和“刘庆格”是同一位烈士。

1950年,刘庆阁成为志愿军20兵团的一名卫生兵,随部队开赴朝鲜。1951年11月,负伤后被转回国内,终因伤势太重而牺牲。烈士遗骨归于何处,遗属当时无从得知。

从此,刘家人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从长春到沈阳,从丹东到朝鲜……他们走遍烈士可能的长眠之处,却始终没有音讯。烈士的女儿、侄子等亲属,曾多次到鸭绿江畔,遥望朝鲜祭拜。

“得知烈士安葬地后,刘家人激动地‘奔走相告’,把这看成家族的一件大事。”王吉仓去拜访烈士女儿时,烈士亲属纷纷从天津等地赶来,表达对沧州“帮烈士寻找亲人”志愿者团队的感谢。

在寻访中,像这样的感慨和收获还有很多,大家一次次地受到心灵的洗礼。

刘汉山,一个让寻亲团队牵挂的名字。

他18岁离乡加入鬲津县(旧县名,1946年撤销)第六区队,跟随部队南征北战。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年仅27岁。

彼时,他的女儿刘秀华还不满1岁。

失去父亲的刘秀华,成长中却没有缺失爱。母亲改嫁黄家,继父对她视如己出,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给她。刘汉山的弟弟把自己的小儿子过继给了牺牲的哥哥家,从此刘秀华多了一个弟弟。

因为这位烈士的后代,南皮县的刘家和黄家上演了半个多世纪的温情故事。

沧县崔尔庄镇许村纪烈波家,家人悉心保存着一张特殊的黑白照片,照片定格了一位烈士的容颜。为了保存它,那一年家乡发大水,纪家人顾不上取出任何物品,却冒着危险抢救出了这张烈士唯一留存的照片。

照片中的人叫纪云悌,曾任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1949年1月,在解放天津时光荣牺牲,曾被党史专家誉为平津战役“十三棵青松”之一。

深受感动的同时,寻亲志愿者们也发现,关于纪云悌烈士的信息,当地志书以及中华英烈网上并没有相关记载。

为了了解相关信息、找到他的亲属后代,大家到处搜集查找资料,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他的家人。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先烈们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后葬于他乡。很多战士牺牲时才20出头,而家乡的亲人始终不知道他们牺牲在哪里、埋骨何处,几十年来苦苦寻找;有的亲属,知道大概地点,也因条件不便,未能找到墓地。这份牵挂,沉积了70多年啊,对他们而言,是遗憾也是悲痛。”王吉仓道出了当初加入寻亲团队的原因。

寻访过程中收获的感动也很多——70岁的年介涛在冀皖两地奔波操劳,住进了医院,顾不上好好休养,继续为烈士亲人的事奔忙;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志愿者们,不图回报,跟随记者走访调研,主动赴外地查阅资料;烈士亲属是那样朴素真诚,不要待遇、不讲条件,亲人为国牺牲,他们觉得无上光荣。

让烈士的名字熠熠生辉,让红色基因在沧州大地上生生不息,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寻亲团队

不断增添新力量

在志愿者王吉仓的办公室里,那些被堆得一人多高的资料被他视为“宝贝”。

通过它们,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县市区的英烈目录,还能查到县志,甚至包括省外的历史资料。

靠着这些资料,王吉仓和志愿者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出珍贵的线索,帮助80多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但很多时候,帮烈士寻亲的过程仍历尽坎坷。

“有的烈士当年参军时填写的籍贯、居住地,因行政区域划分有所变化;有的烈士参加革命时使用的是化名,籍贯、档案保密;有的因为地方方言、口音等限制,填报档案时出现了同音不同字,或者错别字;还有的烈士牺牲在外地,因战事惨烈以及传递信息受限等原因,早已无法确认烈士安葬地。这些原因都会加大帮烈士寻找亲人的难度。”王吉仓说。

好在,“帮烈士寻找亲人”志愿者团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加入进来的爱心人士也越来越多。寻亲的范围也从解放战争,扩大到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

2022年5月,“帮烈士寻找亲人”志愿者团队为樊书珂等8名解放军烈士寻亲,引起了“为烈士画像”公益项目的发起人、来自浙江金华的叶庆华女士的关注。

叶庆华在2021年成立了“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志愿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和美术协会会员。

她被沧州志愿者们的热情所感动,和沧州日报编辑部取得了联系,表示想为这些牺牲在山东的沧州籍烈士画像。

随即,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相关信息的征集,为烈士画像。每次画像出来后,都悉心装裱好,志愿者会亲自将画像送到烈士亲属或者当地烈士陵园内,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神圣感。

2023年12月,积雪尚未融化,志愿者们来到吴桥县于集镇单家店村,将樊书珂烈士的画像送到了他侄子樊占团的手中。

“画像上的大伯还这么年轻,而我已经老了。”樊占团双手接过樊书珂烈士的画像,轻轻抚摸。

泊头市80岁的夏素云老人,收到志愿者为父亲夏振起烈士绘制的画像后,动情地说:“画得真好!谢谢各位好心的志愿者……”

今年清明节前夕,志愿者团队再添新生力量。

得知这些公益活动后,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师生也深受感动,在学校里征集首批7名美术功底好、责任心强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烈士画像,让更多烈士能够与其家属实现“跨时空的相遇”。

就在本稿即将截稿时,又有好消息从河南省传来——叶庆华在河南祭扫时,在永城地宫发现了195名河北籍烈士信息。其中,大约有40多名沧州籍烈士,他们大多牺牲在淮海战役决战期间。

听到这个消息,寻亲志愿者即将再次踏上征程。

帮烈士寻亲,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4-03-2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3535.html 1 你长眠的地方 我牵念的方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