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到全国两会,再到总书记湖南之行,新质生产力成为“舌尖上的热词”。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形态,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遵循。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都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思想文化的进步,都源于生产力的提升;一个时代物质条件的丰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前进。实现生产力的跃升,用前沿科技催生新动能,用创新技术解放劳动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具体、更加多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捉襟见肘”,自主创新发展乏力,关键领域出现“卡脖子”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迫切需要在生产力方面求得新突破。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发展低迷,意识形态斗争、局部热战等加剧国际紧张形势,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新不断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下好新质生产力“先手棋”,对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领域、更深空间扩展具有深远意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走进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深入了解电池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自身特点,找准突破点,有重点地推动新产业、新动能发展,用数字技术等先进科技形态推动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高端、智能产业激发全域经济活力,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做好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足“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