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泊头市西辛店乡梁屯村申宪智烈士纪念馆内,一片庄严肃穆。申宪智的战友、梁屯村民、梁屯小学师生等200余人,早早奔赴到此,祭扫革命烈士墓。
“虽然他离开58年了,但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申宪智的战友、82岁的黄连福激动地说。
2017年,申宪智烈士纪念馆落成,7年时间,无数人来这里缅怀烈士——1966年,申宪智和战友们为部队转运混凝土拌合机下山时发生危险。为了保护国家财产、挽救战友的生命,申宪智放弃了逃生的机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追记一等功。申宪智的弟弟申宪平接过哥哥的枪,继续报效国家;申宪智的独生子申建军筹划修缮了新的烈士纪念馆,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1岁的他为救战友牺牲
时间回到58年前。
1965年3月,申宪智应征入伍。1966年10月9日,在河北省涞水肥石亭村国防施工工地上,某部五连转送拌合机,申宪智放弃休息时间,主动前往帮运,并和五连班长先后掌握牵引杆,机械后面由30多人拉绳向山下放送。
“当时,在陡峭的大山间转运机器,忽然一个急转弯,眼看机器失控,滑下山损毁,机器前的两名战士生命也将不保。申宪智拼尽全力急打方向,控制住机器,自己却因为惯性撞到巨石上,光荣牺牲,保住了另外两名战友的生命。”刘占文说。
“我当时听到消息后,赶到现场,他浑身是血,人已经不行了,一句话也没留下。他才21岁,就没了!我在部队守了他一天一夜,然后把他送回老家……”黄连福说。
申宪智牺牲后,河北省委在他的家乡泊头梁屯村建起烈士陵园,部队为他立了碑,陵园内设有英雄事迹展览室,有专人看护。后来,全国掀起学习申宪智的热潮,各地几十万人徒步来到梁屯村,缅怀烈士壮举。
申建军说,他每次来扫墓,都会发现有人扫墓的痕迹。58年来,曾经与申宪智一同参军入伍的800名战友、附近小学的师生和村民们,每年都自发到他的墓地祭扫悼念。
“我们这批老兵住在附近的,每逢赶集,都顺道到申宪智的墓前看一看;离得远的,只要回老家,也一定过来瞅瞅。我们都觉得,拥有申宪智这样一位战友是一种骄傲!”79岁的陈志华说。
弟弟接过钢枪去当兵
“申宪智走了,但影响了很多人。弟弟申宪平继承了革命遗志。”29日活动当天,申宪智的妻子在众人搀扶下,来到现场,回忆起那段历史,仿佛那一幕重现眼前。
申宪智牺牲后,远在家乡的亲人们收到消息,陷入失去至亲的悲痛中。
为表彰申宪智为抢救战友、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1966年11月28日,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为其追记一等功,并把他的牺牲日定为连队纪念日。申宪智所在的连被称为“申宪智英雄连”,申宪智所在的班被授予“英雄申宪智班”。
申宪智的父亲申广昌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当时,他忍痛写下了一封信给部队首长,信里写着申宪智为国家牺牲,家里人为他感到自豪和骄傲,希望自己的其他孩子继续去当兵。
为将这份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申宪平暗自下定决心要去当兵,完成大哥的理想。彼时,申宪平17岁,作为军队特招,部队副军长吴岱来到申宪智家,再次征求他的意见:“你愿意去你哥的部队当兵吗?”
“我愿意!”申宪平斩钉截铁地回答。晚上,梁屯村举行新兵欢送仪式。自此,申宪平入伍,接过申宪智的钢枪,继续为国家效力。在部队里,申宪平表现优异,不断加强自身的军事学识、业务知识等,得到领导们和战友们广泛认可。
儿子筹建烈士纪念馆
申宪智牺牲时,儿子申建军才1岁。从小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之中。
2015年,申建军和父亲的战友们萌生了为烈士建纪念馆的想法,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于是,在战友们捐资、政府投资、爱心企业捐助等多方努力下,筹集资金40余万元,在墓地原址修缮建设了新的纪念馆。
为了寻找更多关于申宪智的相关物件、照片及资料等,申建军联系父亲生前战友,辗转走访多地,将父亲碎片化的信息一点点地整理收回。
“修建纪念馆,不仅是完成心愿,也是为了让后来人铭记英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申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