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3日
第03版:03

《沧州日报》给予我“知识营养”

张寿松

从上小学起,我就喜爱写作。那时,老师经常安排我将学校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文章,登在黑板报上或校报上。偶然一次机会,我看到一份《沧州日报》,报纸上令人感动的人物故事和设计优美的版面,让我着迷。我时常想:“将来如果能当一名新闻工作者该有多好啊!”

高中毕业后,我回家乡担任了村大队干部。当时村里订了《沧州日报》,我每天都会及时取报,认真读报,这份飘着墨香的报纸是当时我获取知识、了解身边大事小情的重要窗口。工作之余,我还会仔细学习报纸上的好文章,学着撰写一些身边的故事,投给公社和县广播站以及《沧州日报》。1974年冬季,公社组织开挖幸福渠,并在工地上办起了广播站和《幸福渠战报》。领导得知我爱好新闻写作,还在《沧州日报》等媒体上发表过稿件,便选派我同其他几位同志承担起采编任务。1975年春季,我又被推荐到青县根治海河指挥部担任资料员,负责为工地广播站和《海河战报》写稿。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将在一线采写到的新闻稿件寄送到《沧州日报》。回想那段经历,虽然时间短,但对我夯实文字功底、提升新闻写作水平意义重大。

30多年来,作为《沧州日报》的一名“铁杆”通讯员,我坚持不懈地为报社投稿,并报名参加报社举办的新闻写作函授学习班,系统学习新闻写作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我努力用学到的新闻知识指导实践,将实地走访中的见闻撰写成一篇篇有温度、有态度的稿件,记录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其间,我在报社刊发的消息、通讯等新闻稿件共计1200余篇,也和报社很多编辑记者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时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对《沧州日报》的关注和喜爱。2021年退休后,我仍然坚持每天读报,从报纸中了解沧州日新月异的变化,汲取写作的营养。同时,我坚持给报社投稿,希望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分享给更多人。这段时间以来,我已撰写了20余篇散文,其中《马和孝子墓》《共同经历战火考验 回乡务农一生奉献》《麦收的记忆》《从保存的辘轳头想起》《手写的春联少见了》等多篇文章在《沧州日报》上发表。

如今,我仍保留着剪报的习惯,经常会把自己发表的稿件收集起来。闲暇时,每当我翻看这些“成绩单”,心里总会涌上幸福感、成就感。

本报记者 李智力∕整理

2024-04-0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4020.html 1 《沧州日报》给予我“知识营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