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6日
第02版:02

“民族+文旅” 唱响“三交曲”

我市以大运河为纽带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

本报讯(记者王雪 通讯员齐永刚)“这边您看到的是端鼓腔,它起源于汉族传统的曲艺;那边则是临清驾鼓,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娱乐工具。正是由于大运河的贯通,各民族的传统曲艺传遍运河沿岸各个城市,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4月1日,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讲解员精彩的解说,让游客耳目一新。

这种旅游讲解的新画风,让游客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这是我市深入开展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一个缩影。

“大运河是交流融合之河,沿着这浩浩荡荡的河水,各民族通商交流,各地文化互鉴融通。”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讲解员吴云龙告诉记者,在展示馆内,他和其他讲解员向全国各地游客讲述大运河上的“三交”故事,即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同时为游客们介绍丰富而璀璨的非遗文化,让各族游客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进一步增进了游客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为抓手,以建设大运河沿线的展馆、民族团结主题公园为重点,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挥旅游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汇聚高校资源,整理编纂30余万字“三交”史料,在全市景区、展馆讲解词中丰富完善民族团结内容。“我们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大力挖掘整理各民族‘三交’史料,培养一支懂民族政策、有文化底蕴、善宣传解说的专业讲解员队伍,打造更多具有沧州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的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刘体贵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建设工作,通过展陈各民族“三交”故事,串联各族群众共有精神记忆,走出一条富有沧州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路子。

2024-04-06 我市以大运河为纽带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4332.html 1 “民族+文旅” 唱响“三交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