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第03版:03

巧手做船模 传承老手艺

——渔村老人张金堂做船模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这艘船模的主体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制作机舱、桅杆等小部件了,再有10天就能完工。”4月6日,记者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南排河镇东高头村村民张金堂家中,看到他正在赶制一件新船模。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堡人,张金堂对船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今,制作船模已成为他闲暇时的最大爱好。

张金堂今年67岁,从小看着父辈制作船模,他也对这项技艺情有独钟。但年轻时从事船员工作,整日忙碌,他只能把这份喜爱埋在心里。

退休后,张金堂在码头上经营了一家渔需用品店,日子过得轻松惬意。每天看着一艘艘渔船靠岸、驶离,张金堂又重新燃起制作船模的想法。为此,他专门整理了一间门市房,又添置了许多必备工具,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妻子为了支持他,主动揽过了看店的“任务”,让张金堂抽出更多时间制作船模。

刚开始,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工作室内,沉浸在叮叮当当的工具碰撞和手工打磨声中,一干就是大半天。

“船模讲究等比例缩放,下海的船上是什么构造,有什么装备,船模也得依样画葫芦。”张金堂说,干了几十年船员,自己对木船的构造十分清楚,但要将船模做得精美,需要注意的事更多。“舱、帆、舵、锚……各种零件合计有数百个,每个零部件都要精雕细琢,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对手艺人的要求极高。”

张金堂清晰记得,完成自己退休后的首个作品,他用时将近3个月。然而,仔细看成品时,他却并不满意,“虽然船模形状、构造都和木船原型非常相似,但细节处还是不够精美。”为此,他特意找来多位本地老渔民为自己的船模挑毛病、给建议,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好的船模除了大小和真船不一样,其他的都没有差异,因此哪怕一道工序做不好,都会影响整体观感。”张金堂说。从那之后,他又购进了许多专业工具和适合做船模的红花梨木头,不断精进手艺。

“这是最满意的一个作品,船长近两米,船上的桅杆、帆布都是可以摆动的,舱门也可以自由开关,就连船上的信号灯也都是按照真船的红绿两色可亮。”张金堂指着一艘已经完工的红帆船说。

如今,张金堂已成为南排河镇颇有名气的船模制作手艺人。“我现在有两个心愿,一是造出一艘航母模型;二是希望更多年轻人学习制作船模,不让这门老手艺失传。”张金堂说。

2024-04-10 ——渔村老人张金堂做船模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4633.html 1 巧手做船模 传承老手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