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皮县文史研究者王希忠在整理张之洞研究资料时,发现了一首由张之洞创作的新式校歌,这首《学堂歌》也牵出了一段重要的教育史。
那是甲午惨败,庚子国变,残酷的现实让湖广总督张之洞震惊于中西方的差距,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引进西学兴办新式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面对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张之洞深知只重研读四书五经,而缺乏科学精神,必将落后于时代。61岁的张之洞在《劝学篇》里强调,要汇通中西“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1893年,他在武昌创办了自强学堂,也是湖北省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后来他又在湖北共创办了6所大学和不同类别的100多所学堂。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时代英才,董必武、李四光、陈潭秋、恽代英、刘仁静、宋教仁,每个名字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发光。
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方言学堂。易其名而不移其志,1904年,张之洞亲自撰写了一首《学堂歌》。自此,武汉各新式学堂都有了自己的校歌,歌曲唱遍了武汉的大、中、小学堂,唱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
《学堂歌》开头唱道:“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歌词中虽不乏“尊君上”等传统帝制思想,但“强”字前后出现24次之多,“自强”精神贯穿始终。可见他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感发其忠爱之忱,鼓励其自强之志”。
《学堂歌》接着唱道:“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由此不难看到当时的课程体系已经非常全面,包含了五经、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电气、绘画、政法、军事、体操等,还有系统的学院教育,以及不下6个国家的外语等。可以说,张之洞苦心孤诣,力倡新学,培养人才,在湖北率先建起了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成为引领清末地方教育改革的典范。
《学堂歌》受外国学堂歌曲及中国古风影响,乐曲曲调厚重凝实、铿锵有力,沉稳中亦有起伏变化,充分体现了学堂的神圣与教育的庄严。
《学堂歌》虽有时代痕迹,但在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文艺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20年后的今天,这首经典歌曲仍被称为中国“最美”歌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