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左手握壶,右手持笔,端坐桌前,精心勾勒。随着画笔不断起落,长5厘米、宽2厘米的鼻烟壶内壁上,一只可爱俏皮的小猫慢慢呈现。刘福松放下画笔,细细欣赏。做鼻烟壶内画24年,他仍保持着初学时的热爱与激情,与人谈论起创作,眼里更是充满光芒。
刘福松住在献县陌南镇孝举村,他的工作室就在家里。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鼻烟壶内画作品,让简单的工作室充满艺术气息。
说起学习鼻烟壶内画,刘福松用了一个词:缘分。“看我这腿,干不了重体力活儿,但总得谋条生路。”刘福松挽起右腿裤脚说,他先天性残疾,行动不便。年轻时也迷茫过,那时他喜欢听电台广播,哪里征稿,他就把心情诉诸文字寄过去,幸运之神就在这个时候眷顾了他。“有一天,衡水饶阳有个教鼻烟壶内画的老师联系我,说听广播知道的我,要教我画内画。”刘福松说。2000年,24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为了生计外出闯荡。
刘福松在饶阳学习了两年,每天都练习10个小时以上。创作鼻烟壶内画,需要从内径极窄的壶口伸入画笔,在水晶容器磨砂内壁上反向绘画,运笔的力度把握不好,把线条画直都难,更别说画得流畅了。“我是从学画动物开始的,这类画更为细致,对运笔要求很高。”刘福松说,他反复练习,因画坏被丢弃的鼻烟壶一个接一个,但他从不气馁,在他看来,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总能成功。
一年多后,刘福松创作的一幅名为《上山虎》的作品被客户买走,他欣喜不已,这在行业内代表着他基本可以出师了。几个月后,老师向他下达“逐客令”,刘福松背着行囊高兴地回到老家,开始了以创作鼻烟壶内画为生的日子。
画出来,还得卖出去。为了找销路,刘福松带着作品全国各地走,上海、杭州、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气势磅礴的山水、惟妙惟肖的人物、可爱俏皮的动物……一件件精美作品,为他赢得了一批稳定的客源。
如今,刘福松每天待在自己的工作室,潜心研究创作技巧。随着一份份订单纷至沓来,他不仅依靠创作鼻烟壶内画自食其力,而且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最近,刘福松有了新的创作方向,将献县元素融入内画作品。他介绍起新近创作的一个圆柱形笔筒,直径11厘米、高16厘米,内壁上以图文形式介绍了单桥、马本斋和献王。接下来,他要将这些献县元素画进鼻烟壶,向更多人介绍家乡,介绍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