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2日
第05版:05

运河边建起关金钟纪念馆

一座纪念馆 铭记一个名字

本报记者 杨金丽

纪念馆内的浮雕根据真实照片创作而成

关金钟(右三)与棉农们在一起

春水生,春潮涌。明媚春光中,我们开始了运河吴桥之行。

龙形的河,龙形的路。一路走马观花看赵家茶棚、安陵古郡、戍漕军屯、良店水驿,不知不觉就到了吴桥运河最南端的东宋门乡第六屯村。这里新建的关金钟纪念馆,即将开放。

在吴桥,说起关金钟,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关金钟—大包干—上棉花”。40多年前,他率先在吴桥实施农业“大包干”,发出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声,两年后积劳成疾,倒在了这片土地上。

特邀同行嘉宾:

吴桥作家、运河文化学者 张彦广

运河文化爱好者、摄影师 王少华

运河文化爱好者、摄影师 陈立新

吴桥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李坤霖

站在大运河畔吴桥县东宋门乡第六屯村的堤顶路上,“摆渡慈航”的牌子古色古香。放眼依稀可见不远处的关金钟纪念馆,还有近旁庄户人家院中的百年龙爪树。

白墙灰瓦的民房中,关金钟那朴实得犹如老农的形象,分外鲜明地绘制在土黄色墙面上。

院子正中是关金钟的全身像,一手叉腰、一手拿着帽子,目光灼灼透着坚定。张彦广说,这尊塑像是根据真实情形创作而成。

1979年8月24日,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时任吴桥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的关金钟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党的现行政策落到实处。当时很多干部思想转不过弯儿来,关金钟越说越激动,一把摘下帽子,往台上一摔,激动地说:“分田到户,就这样干了!如果错了,我负责任。我不怕丢乌纱帽!”

45年过去了。仰望塑像,老书记“不怕丢乌纱”的话语音犹在耳,掷地有声。

塑像后是一口大钟,钟上刻有作家郑一民撰写的《金钟长鸣》铭文。张彦广撞响大钟,黄钟大吕,响彻天地,犹如关金钟的精神,穿越岁月,气贯长虹。

大钟后面围墙上的大字“远学小岗,近学前郭,包干到户,大胆改革”,让人心头一热。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吴桥只有不足一半的老百姓勉强维持温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关金钟认定,只有包干到户,才是提高农民积极性、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

关金钟纪念馆分为两个展室,一个展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他带动吴桥干部群众率先实行“大包干”,最终积劳成疾,倒在这片土地上的动人事迹;另一个展室还原了他在前郭村蹲点时的环境。那时,他吃住在村大队部的土房里,“帅帐”也设在这里。简单的两张单人床对头摆放,那是他和秘书休息的地方。旧桌、旧椅、旧电话,还原了45年前的气息和情景,让人仿佛看见刚从棉田回来、风尘仆仆的关金钟,顾不得洗手,更顾不得摘下草帽,就操起电话,遥控指挥各机关,将“大包干”推向全县。

关金钟事迹展室还未竣工,脚手架上,布展工人仍在施工。施工经理郭明玲指着迎面的大幅浮雕,让我们猜猜哪位是关书记。这是一幅棉田7人的群像浮雕,其中4人促膝坐在棉田里,从装束和相貌上很难辨别。只好猜测:那位竖大拇指的可能是关金钟。郭明玲说,这个浮雕是根据一张真实的照片创作而成的。单看那张照片,也分不清哪一位是关书记。“关书记就和老百姓一个样儿!他是真心为老百姓谋幸福、办实事,就应该青史留名。每天,我们都是怀着感动的心情来工作的。”郭明玲说。

东宋门乡党委副书记刘晓明说,关书记身上不仅有焦裕禄为党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改革者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运河边建一座纪念馆,不仅是乡党委的决定,更是许多老百姓的心声。

这位在吴桥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发出中国农村改革先声的好书记,1980年积劳成疾,倒在了他倾注一生心血的吴桥大地上,年仅55岁。几千名干部群众闻讯自发冒雨为他送行。就在这一年,吴桥县平均单产皮棉38公斤,首次达到全地区人均分配收入第一名。第二年,单产皮棉达51.5公斤,跃居全省第一。

纪念馆北,小广场即将竣工,几个棉花造型的艺术灯柱格外醒目。张彦广说,运河水源丰沛,沿线物产丰富,御河棉就是其中之一。明清时期,吴桥就是御河棉的主产区之一。相隔百年,这片土地又出现了“关金钟—大包干—上棉花”。未来,这里将建成御河棉广场,与关金钟纪念馆相映生辉。

离开第六屯时,回头望,墙上,戴着眼镜、温厚笑着的关金钟,连同人们镌刻一旁的“永远的记忆”几个大字,永远留在了大运河边。

2024-04-12 本报记者 杨金丽 运河边建起关金钟纪念馆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4914.html 1 一座纪念馆 铭记一个名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