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枫丹实验小学,就会看到墙面上一幅浮雕实景壁画,《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浑壮美,谁见了都会为之惊叹。
这幅壁画的作者杨晓燕是任丘市的一位普通农民。5年间,她凭借几把大小不一的刮刀,把“刮腻子”做到了极致。这也让她从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跃变身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浮雕壁画师,邀请她前去创作的客户更是来自全国各地。
而立之年选择“重生”
为《万里长城》做完最后一遍封层,杨晓燕打扫了地上剩余的水泥,拍了拍头上的灰尘,粉尘呛得她一阵咳嗽。为期10天的大工程终于完工了。此时的杨晓燕灰头土脸,但看着自己的杰作,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今年36岁的杨晓燕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前些年,她的人生和艺术毫不搭边,从上学、毕业到结婚、生子,杨晓燕和身边许多人一样,日子过得并无半点波澜。
4年前,杨晓燕的女儿提出想报名美术兴趣班,她欣然答应,独自回到屋里,内心却泛起一丝涟漪。“当时,内心就像触电一般——这也是我从小的梦想啊,不如我也为自己投资一把。”杨晓燕说,而立之年的她想为自己重新活一次。
于是她前往天津,学习自己喜爱的浮雕壁画制作技艺。“拿起画笔的那一刻,我像是突然从一个密闭空间里走了出来,新创意不断迸发出来。”
杨晓燕确实有艺术天赋,她悟性很高,尤其对色彩有强烈的感知度。加上她勤学苦练,很快便出师了。“墙体浮雕分为好多种,有不到1厘米的浅雕,有中雕,还有近20厘米的深雕。在肌理的技艺处理上也分为很多种,尤其裸色的作品,最考验技法,想要学精,既要有悟性,还得有韧劲儿,二者缺一不可。”杨晓燕说,为了学精悟透这门技艺,她先后多次前往天津、重庆等地,从基模塑型、乳胶漆固色,到调色晕染、封保护层,她不断反复练习,手里的“腻子”也变得越来越“听话”。
创作路上
倾注全部热忱
“浮雕壁画师并不像别人眼中那样风光,浮雕技艺绝对考验人的体力和耐力。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凭着一腔热血学艺,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不足十分之一。”杨晓燕说,“即便面对梦想,单就在工地吃住这一条,很多人就会望而却步。”
每当看到身边人退缩,杨晓燕总会告诉自己:“想放弃的时候,一定再坚持一下,没准就挺下来了。”
她曾在江西工作过一段时间,为当地一个景点绘制浮雕。当时,林子里40℃的气温蒸得人浑身难受。那段时间,她工作的地方只有一张木板,木板放在地上,铺上衣服,便成了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她坚持了两个月,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浮雕作品成为当地旅游线路中的重要一景。
即便是在城区工作,浮雕壁画师也面临着重重考验。一次在南京工作,杨晓燕爬上了17米高的脚手架,她要面对的是一项极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室外高空作业绘制浮雕。“第一天画草图,为了看整体布局,我在17米高的脚手架上,上下爬了10多次,中途还要运送工具和颜料,当时已经累到筋疲力尽,根本顾不上内心的恐惧,一心只想着做到最好。”
一次,有位上海的设计师找到她,想要寻求合作。对方要求极高,在联系杨晓燕之前,已经拒绝了多位浮雕壁画师。杨晓燕按照对方要求,连夜赶制了长20厘米的小样,对方见后十分满意,当即与她签订了合同。
在浮雕壁画师这条路上,杨晓燕倾注了全部热忱。“不吃不喝不睡觉”在她看来就像家常便饭,很多时候晚上一忙起来,她就忘记了时间,再抬头天都亮了。怕引起低血糖的老毛病,她长年都会在口袋里装着几颗糖。杨晓燕说:“在我看来,只要做出更好的作品,就会内心充盈,那种感觉可以治愈一切。”
为浮雕壁画赋予更深含义
杨晓燕第一次在顾客家中创作的作品是《流水生财》,她用了足足一星期才雕刻完一面客厅背景墙。“那时,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浮雕壁画‘小白’,我拼尽全力,也作了最坏的心理准备,没想到成品效果很好,顾客非常满意,一直夸赞。”杨晓燕说,她永远忘不了顾客看到成品后满意又激动的表情,这让她更加坚定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这些年,杨晓燕每年有6至8个月的时间在外工作,四川、山西、湖南、广东等地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她的作品也不拘泥于山水画、花鸟画,月球浮雕、建筑物雕塑以及各种背景墙的肌理创作她都在不断尝试,在她的精心创作下,每种形式的浮雕壁画作品都能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美。
几袋石膏、一把刮刀,总能在杨晓燕巧夺天工的技艺下变出新模样。1天时间,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就被雕刻在走廊墙面上,方寸之间尽显雍容华贵。3天时间,杨晓燕能把“月球”镶在天花板上,让整座房间顿现流星赶月的盛景。
以刮刀为“笔”,杨晓燕创作出了诸多经典作品。最让她感到满意的,还是为北京枫丹实验小学创作的浮雕壁画。3月初,杨晓燕接到邀请,为学校墙体绘制宝塔山等国家著名历史建筑。接到订单后,杨晓燕开始查资料、搜图片,深入探究每个建筑物背后的故事,那一刻,她觉得这门手艺带给她的,不再仅仅是个人梦想,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杨晓燕说:“一想到有一天,学生们能通过我的作品学习到更多知识,我就感到特别自豪。希望将来我能通过自己的双手,绘制出更多祖国的大好河山,给浮雕壁画这门技艺赋予更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