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梓欣 本报通讯员 左大中
“蔡小球最近在捡拾纸壳儿,帮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精神状态不错。忙过这一阵,咱再去看他。”献县蔡西村党支部书记蔡滨建近日和家人说。帮助困难户蔡小球,是蔡滨建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责任,也是对家庭乐善好施传统的延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60年代,蔡滨建的祖父蔡昭发就帮助过百十位落难陌生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22年,蔡滨建的父亲蔡增义也修桥补路救助困难乡亲。父亲去世后,蔡滨建继续做好事,在蔡西村传为美谈。
“现在石家庄老火车站附近居住的还有几家‘亲戚’,邢台的、邯郸的、河南的,都是那些年爷爷帮助过的人的后辈。”蔡滨建说。
蔡昭发乐善好施,耳濡目染影响了后人。1967年,蔡昭发去世后,16岁的儿子蔡增义,也就是蔡滨建的父亲回了老家献县,后在献县西城乡供销社蔡西村分销处工作。有时候物资紧张,乡亲购买困难,蔡增义就想方设法帮助乡亲们。供销社改制后,蔡增义自己开办农资销售点,还开办有机肥厂和有机菌肥厂,为乡亲们种植养殖提供物资供应。受老人影响和教育,蔡增义经常给村里做公益,修水道、铺砖路,为受伤乡亲捐款捐物。有的考上大学的孩子家庭困难,蔡增义主动拿钱帮助孩子上大学。
村里有一位叫石登梅的老人,老伴儿去世早,女儿嫁到外乡,跟她一起住的外甥意外去世后,老人生活困难。72岁的蔡小球身体残疾,无法干重体力活。蔡增义逢年过节就给两位老人送几百块钱,从未间断。提起蔡增义,村民蔡学志说:“蔡增义给村里做了很多好事,单单是帮助石登梅和蔡小球两人这么多年,就让人佩服。”
2022年春,蔡增义去世,一家人悲痛之余,接过“接力棒”——蔡小球。过春节时,蔡滨建总会拿出500元钱给蔡小球,还给他买吃穿用品。蔡滨建一直对自己的祖辈父辈充满敬佩之情,并引以为豪。从祖父到父亲再到自己,帮助困难群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要把乐善好施的好传统坚持并发扬下去。”蔡滨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