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第05版:05

书香凝军魂 老兵展风采

—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侧记

郭亚林

李泽成

于金盼

于文举

挥毫泼墨

书吧一角

本报记者 齐斐斐

四月春风暖,读书正当时。4月13日,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机关干部、有关领域退役军人代表,畅谈读书故事、创业历程、艺术人生,并实地参观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等处的书吧,感受书香机关建设。

老兵与书 感动众人

兵之精神,是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亦是学习路上的坚定执着。座谈会上,老兵精神感动着众人,也激励着众人。

1个人,21年,走访43座红色纪念馆,阅读1400余本红色书籍,讲解红色文化1800多场,影响受众180万人,这个人就是于金盼——河北省“最美退役军人”、“千名优秀退役军人”、河间市冀中烈士陵园主任。这一串数字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数字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21年前,于金盼曾是一个对冀中战斗史了解甚少的退伍兵,踏进冀中烈士陵园的那一刻,是他守护烈士的开始,也是学习红色文化的开始。为了当好讲解员,多年来,他深入研读了1400多本红色文化类书籍,抄录了上百本笔记;他走访全国43座红色纪念馆,一人一包一笔一本,多少次为了赶时间去下一个参观点,忙得一天米水未进;多少次因为太过劳累,睡倒在马路的台阶上。21年,他接待的参观者就有180万人次,讲了1800多场,最多一天讲了6场。老兵护忠魂,信仰的力量在他们中间传递,这是传播红色文化的力量,也是坚守初心的力量。

军旅书法家郭亚林讲述了自己从一名书法爱好者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再到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的一路经历。郭亚林1981年参军入伍,2017年退役,从军36年。他爱好书法,当兵时在训练、工作之余深入研究,常常沉浸在墨香的世界里乐此不疲。从2003年开始,郭亚林开始参加全国书法大赛,2005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陆续获得全国第五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东方光大杯”全国书画艺术展金奖等国家最高奖项。他说,书法的精进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书法历来都不单是笔墨功夫,不仅是线条、结体、章法、布局,书法更应该是书法家的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学识修养、人格力量等的综合体现。”郭亚林说,他经常读《资治通鉴》《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学习古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并把它们运用到书法中,最终形成了题材鲜明的体现家国、军旅情怀的独特风格。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李泽成的读书与篆刻故事令人鼓舞。李泽成出生于中医世家,家中悬挂的中医药方是中国文化给他的最初启蒙。从小就喜欢金石篆刻的他,无论走到哪都带着一把刻刀,山石上、木头上,甚至子弹上都留下过刻痕。对于偶得的几本篆刻书,他更是如饥似渴地研究学习。退役后,他选择自主择业,下海经商,但始终放不下这把刀、这方印,终究还是弃商从文,去追寻自己的篆刻梦。篆刻让他成就自己,也惠及家庭,他带领一家人读古书,研究古文字,专攻篆刻,被西泠印社社长题名“印人一家”。如今,儿子儿媳每天都与书本金石相伴,孙子孙女也因家庭熏陶成了学校里爱读书、会篆刻的小明星。他们一家还建立起了公益培训班,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传承篆刻文化。

我市“最美兵支书”、黄骅市齐家务镇大科牛村党支部书记于文举,从海上到陆上、从部队到地方,带领乡亲们开拓乡村振兴之路的热忱和干劲感染着众人。2021年退役后,他成为一名“兵支书”,立志要为乡亲们找到一条致富路。近年来,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黄骅成了华北地区的“新粮仓”。2023年5月,于文举联合周围7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发起建立了“齐家务镇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实现了盐碱麦选种、种植、收获、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旱碱麦、冬枣、红薯、海鲜酱等特色农产品,从直播间送到了千家万户。同年12月,他们组织开展了黄骅市首届新农人培训,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为乡村振兴打好人才基础。“读有用的书,读无字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才会发展得更快。”于文举说。

书香机关 阅读赋能

读书会上,互动积极,气氛热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金星在主持中对每一位老兵的讲述都作了点评。他说,近年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以“双打造、双提升(打造模范部门、打造卓越团队,提升干部素质、提升服务水平)为引领,不断加强干部学习与培训,注重提升干部素养、锤炼干部作风,持续加强书香机关、文化机关、学习型机关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爱学习、善学习的浓厚氛围。在这项活动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注重发现、培树退役军人先进典型,注重思想政治引领与正向激励,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目前系统学习风气蔚然成风,退役军人群体人才辈出、成果丰硕。

张建伟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主任,也是一名转业干部。回到地方后,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一直延续着军人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充电。在驻村帮扶时,村里的农家书屋是他的又一个根据地。他工作之余总爱一头扎进书堆里,乐在其中。来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后,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优抚和褒扬纪念科科长张福国认为,在这个短视频流行的时代,能深入阅读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读书是塑造人精神家园最重要的方式,也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在求学和从军时,读书是他每天的习惯,工作后亦是精读深读关于退役军人的相关政策、条例,力求熟稔于心。

军休服务管理科副科长卜紫薇则在家庭教育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作为一个母亲,她十分注重孩子的读书学习,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她经常和孩子共看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她带孩子学书法、读诗词,全家沉浸在读书学习的快乐中。

人事科科长张国树说,学习的氛围在工作中,也在生活里。他每每在单位的文化墙走过时,都要驻足多看一会儿,学习点滴,积少成多。工作间歇,常来到文化书屋,翻翻书,哪怕片刻也感觉开卷有益。他认为,只有多读书学习,才能不负自己的工作、不负自己的人生。

局长刘金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并激励大家多读书、善读书。他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并善于深入地思考,才能汲取营养、迸发智慧。“读书是享受生活的艺术”,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和青春;读一本书犹如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能让我们读懂自己、发现自己、超越自己……在交流中,刘金星表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围绕机关文化建设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继续深入开展读书活动,让这个群体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成色更足,还要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积极引导他们在“书香凝军魂 老兵展风采”活动中持续发力,为书香机关、学习型社会、文化强市建设贡献退役军人的智慧和力量。

书屋建设 服务老兵

交流活动后,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文化书屋,郭亚林和李泽成两位军旅书法家挥毫泼墨,一时间,墨香四溢,文化氛围甚浓。李泽成的篆书“军人之家”“康平快乐”“积贤为道”,风格浑厚,寓美于圆,表达了对大家的鼓励和祝福。郭亚林的行书“书为至宝一生读”“九万里风鹏正举”“敏事慎言”,笔底春风,行云流水,只看现场书写便是一种享受。

随后,大家来到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参观学习。干净整洁的办公窗口前,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咨询或办理事项的退役军人细心解答。温馨的荣誉书吧区域吸引了几位老兵驻足观看。军事、政治、历史、文学书籍为他们提供了各自心仪的选择。这里不仅是老兵们读书学习的场所,也是工作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的园地,是大家共享共读的“智慧加油站”。

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深入开展了“每周一课”业务交流活动。每名工作人员都会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业务交流分享,通过分享、提问、研讨、总结等方式,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中心制定了业务轮训方案,以互动式、开放式教学为主,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全市工作人员开展常态化、分批次业务培训。另外还开展了最美退役军人、军人世家、军人家庭评选等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宣传推广系列组合拳,将先进模范典型“选出来、讲出去”,引领“老兵”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擦亮退役军人亮丽“名片”。

来到幞园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浓浓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创新设计的文化墙、设备齐全的活动室,让辖区的退役老兵们感受到了党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体会到了更幸福的生活。在图书室,有两个工作人员正在读书看报、交流探讨,他们说,这里是他们心灵的家园。

老兵遇见书香,机关共享阅读。相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书香机关建设中一定能绽放更多更美的军人之花,为书香沧州建设增添更多彩的一笔。

2024-04-19 —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沧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侧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5566.html 1 书香凝军魂 老兵展风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