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2日
第01版:01

渤海之滨涌“新”潮

——河北省沧州市高质量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巩志宏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位于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河北省沧州市处处涌动“新”潮:坚持向海图强,激活蓝色新引擎;产业向新奋进,力求提质增效;厚植发展底色,经济社会面貌呈现新气象。

向海图强,激活新引擎

朝阳做伴,海浪轻抚。4月16日清晨,在黄骅港散货港区矿石码头,来自澳大利亚黑德兰港的船只正在接卸矿石,这是前一日通过夜航靠泊的重载船舶。

“重载船舶开通夜航,可避开潮汐下落,还可节省停靠成本。”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副部长冯凯说,去年12月以来,黄骅港先后开通20万吨级船舶及液化危险品船舶重载夜航,码头泊位和航道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因夜航扩容等措施的实施,今年一季度,黄骅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807.14万吨,同比增长11.53%,实现首季“开门红”。

去年以来,黄骅港围绕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目标,激活向海发展新引擎,沧州沿海经济加速崛起。目前,黄骅港上升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打通反向综合运输大通道,不断扩大内陆市场份额。加入世界物流护照计划,航线通达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说,黄骅港腹地港口联动格局更开放,成功布局12个内陆港,与多条铁路线紧密合作,集装箱多式联运工程形成品牌效应。

眼下,黄骅港建设正酣,总投资558亿元的21个码头项目加快推进。今年,黄骅港谋划了总投资1006亿元的28个重点招商项目,临港产业加速聚集。

向新奋进,增添原动力

自主研发的冷顶式电炉“有炉无烟囱”,实现药用玻璃生产零排放;在制瓶车间,机械手臂灵巧地插管、裁切、将合格品抓取到传输带,残次品则被自动拣入废料桶……走进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过去中性硼硅玻璃管只能从国外进口,每吨价格曾一度从1万多元涨到近3万元,公司生产严重受制。”公司副总经理王丽萍说,痛定思痛之下,公司经过两年多技术攻关,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目前,已具备年产5万吨中性硼硅玻璃管、50亿支中性硼硅玻璃瓶产能。

近年来,沧州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第一动力,筑牢传统产业,做实风口企业,布局未来产业。沧州市委书记康彦民说,目前,沧州聚焦绿色化工、医药与医用包装、膜与电池、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成立工作专班,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沧州经济发展一池活水。

经济提“质”,引“智”是关键。沧州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逐步建立“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协同模式。目前,全市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多项。全市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00亿元。

农业发展同样需要向“新”力。

沧州土地盐碱化严重,当地曾流传“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的俗语。沧州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旱碱麦鲜食面条、旱碱麦啤酒……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院长董维给记者介绍正在开发的产品,她说,研究院主要围绕育种、种植、推广、加工开展全产业链创新研究,为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的加持,推动盐碱地破“碱”重生。去年,沧州旱碱麦亩产达245.4公斤,秋播旱碱麦154.7万亩、同比增长54%。当地已培育“黄骅旱碱麦”“碱地梨”等特色品牌,全产业链产值达135亿元。 (下转第四版)

2024-04-22 ——河北省沧州市高质量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巩志宏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5723.html 1 渤海之滨涌“新”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