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
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增进老年人福祉?怎样满足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如何布局银发经济新产业?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多地调研,探寻银发经济发展动力和前景。
如何更好解决“银发族”急难愁盼?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号文”,聚焦银发经济,《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专家预计这一数字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发展银发经济是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目前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潜力巨大。
可以说,发展银发经济,既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宏观室助理研究员韩瑞栋说,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家庭适老化、公共设施适老化、智能技术适老化等,经济社会的适老化转型还将衍生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发展银发经济,既关乎民生需求,更孕育发展机遇。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康嘉婷博士分析,未来十年间,中国在银发经济领域的实践探索将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宝贵借鉴,即如何在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一人口转变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挖掘老龄经济发展的潜力,并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需求。
如何布局潜力产业?
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前后,都选择通过发展银发经济,将人口老龄化结构势能转换为内需消费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石松说,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激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扩大银发产业投资、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等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
我国银发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说,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2023年,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规模达到了5万亿元,产品种类和数量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小到老年服装服饰、智能监测仪,大到多功能护理床具,紧扣老年群体需求的相关产品进一步丰富。
各类经营主体也在争相布局。截至今年3月,17家央企、64家省属国企已在智慧健康养老、康养旅游、养老金融、抗衰老产业、老年用品制造等关键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截至2023年底,我国开展养老相关业务企业达49万余家。
相关国家的产业动向,是我国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借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人口发展研究室主任胡祖铨介绍,荷兰积极探索居家照护领域数字化应用,日本大力支持开发推广护理机器人和辅助数字技术,英国推动银发经济基础研究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我国已明确提出,大力培育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抗衰老、养老金融、老年旅游服务、适老化改造等潜力产业。“顺应老年人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趋势,我国银发经济各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王皓田说。
形成合力打造“朝阳产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璐说,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为老+备老”“消费+投资”“解决急难愁盼+培育潜力产业”等不同板块和功能,构建支持银发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城镇化率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而养老服务设施需求持续增加,用房用地等要素紧缺。
新建居住区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小区要因地制宜补足配齐;支持利用闲置商业、办公、工业、仓储等存量场所改建养老服务设施……《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专门部署完善用地用房保障。
据相关统计,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目前相关从业人员仅50万名。此外,专业化水平不高、待遇保障水平较低、流失率较高等问题也掣肘行业发展。
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重视人才使用管理、完善保障激励措施……今年1月,《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表示,意见把解决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摆到突出位置,明确提出打破学历、年龄、身份、地域等限制,在实践中广纳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烧旺人才“薪火”。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