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坤
检测人才成“香饽饽”
“无损检测的相关人才培养和流失都是我们现在亟须破解的难题。”“我们需要在一些工艺技改项目上有所突破。”“我们已经培养了不少持有无损检测2级证书的人员,但是3级目前还没有突破,很希望能有专业人才给我们做系统的培训。”
4月24日,压力管道元件安全质量提升培训班在沧州开班,企业纷纷道出自己的需求。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江潇一行,分别在盐山县和孟村回族自治县参与座谈、调研。盐山、孟村两地的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质量安全总监、安全员、质保工程师、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无损检测人员、焊接人员等200余人参加培训。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压力管道元件制造企业400余家,沧州的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半壁江山,产业基础雄厚。加之今年3月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启动,开启了“大规模设备更新”新契机。更新行动把加快推进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生产设备更新,以及供水、供热、供气等城市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作为重点,这为压力管道元件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做优做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会上,无损检测人才的缺失等问题,成为中小微企业谈及最多的共性问题。无损检测人才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工业进步、保障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省、市相关部门则当即表示,将持续关注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需求的调研和帮扶。
盐山的管道装备产业,集群度高、研发能力强、资质水平高、营销能力强、龙头企业发展动能强劲。全县管道装备制造企业2200多家,高压特种管件的市场占有率超5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0%,24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拥有输油输气、市政管网、防腐保温等不同市场需求的4大产业链条。
孟村回族自治县不产钢铁,但从上世纪70年代起,历经作坊式起步、规模化扩张、产业化发展、产业提速升级、新时代转型升级五个阶段,走出一条“零资源长出大产业”的蝶变之路,初步形成产品研发、专业生产、市场销售、物流配送、安装售后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全县拥有管道装备企业1800余家,中低压管道管件产品市场覆盖率超80%,国际市场占比超25%。目前,孟村回族自治县正以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等创新综合体平台为抓手,推动“互联网+N”,实现生产过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设备升级 数据上“云”
“这是一台测厚仪,每秒钟可以扫描8至12次,数据会实时上传至云端,客户直接在后台就可以查看到。”在位于孟村回族自治县的河北龙马钢管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为大家讲解生产线上的“机关”,往前走两步,他指着一个小装置介绍:“这是一个电子秤,每分钟下料多少都要有严格把控,全程无人操作,实时数据传输。”
在这里,这样的设备比比皆是。设备的不断升级,让企业获得了更多与行业巨头合作的机会。
位于盐山的河北海乾威钢管有限公司,一条高品质新能源管道生产线,处处是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即视感。仅是检测这一项,就应用了UT超声波探伤、RT工业电视等先进设备,可以对内外焊进行自动跟踪,准确控制焊点位置,并对焊缝和母材均进行100%无损检测。作为直缝双面埋弧焊钢管领域领军企业,海乾威正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势如破竹”。
当下,推动压力管道元件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将不断推进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标准引领、完善体系、打造品牌,缺一不可。业内人士建议,要鼓励技术创新能力强、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把关键技术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时转化为标准,利用标准提高核心竞争力,掌握市场话语权;要大力推广应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丰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还要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引导制造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以创新和质量为核心,加大对设计、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研究,提升压力管道元件产品质量和科技附加值,通过产业和品牌的聚集,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