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第03版:03

创新机制体制 激活港口发展“原动力”

(上接第一版)这是“北美—黄骅港—兰州”散货运输在黄骅港的首单业务,也是中国西北内陆省份大宗型散货外贸经黄骅港下水的首单业务。

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昕介绍,此次货物运输目的地兰州成为黄骅港向内陆延伸最远的收货地,标志着黄骅港海陆中转枢纽作用进一步显现,辐射带动内陆腹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一大出海口,黄骅港煤炭港区持续强化泊位和航道功能提升。长11.48千米的7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工程去年竣工投用,进一步释放了航道通过能力,大幅提升了船舶进出港效率和泊位使用率。眼下,航道维护清淤作业正在进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各疏浚船舶性能妥善安排疏浚区段,通过加快船速、分条带施工、集中扫浅等措施全力保障航道水深。

一流的港口硬件设施,吸引了众多巨轮接连前来“打卡”。去年以来,通过一体化运作、协同化发展机制,黄骅港持续拓展内外贸直航线,多渠道开拓货种货源渠道,相继开通“黄骅港—日本关东关西”“黄骅港—俄罗斯远东”外贸集装箱航线,以及黄骅港到广州、厦门的集装箱班轮。截至目前,黄骅港已开辟37条内外贸航线,与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00多个港口有航运贸易往来,成为涉及煤炭、矿石、粮油、通用散货业务的综合贸易港。2023年,黄骅港全年完成吞吐量3.3亿吨,同比增长4.99%,创历史新高,连续四年突破3亿吨,位居全省第二名;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2.36万标箱。2024年一季度,黄骅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807.14万吨,同比增长11.53%,高于去年同期5.7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

和港口建设联动发展的,是我市临港产业的不断扩量、提质。

连轧、加厚、热处理、螺纹加工……走进达力普石油专用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3米长的钢制实心圆棒经过几道设备轧制后,延伸成50多米的空心钢管。随后,钢管被切割为成品钢管,通过智能周转库,进入高端智能化螺纹加工生产线,制成石油专用管成品。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公司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为依托,建立了河北省石油专用管技术创新中心、石油专用管用钢研究室等,不断寻求突破。

港城产业园区始终把打造创新平台作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产业链发展的“金钥匙”。通过增加科技供给、创新主体活力、畅通产学研渠道等有力举措,厚植了科技创新实力。目前,港城产业园区共建成省级研发平台11个、市级研发平台6个。

围绕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我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政务全面公开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机制、线上一网通办机制等,促进政务服务提升透明度、便捷度、舒适度、公信度、精准度。

我市提出,今年将加快多个超百亿元项目建设,鼓励生物医药产业由原料药向制剂重心转移,支持绿色化工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石化产业与合成材料基地。依托港口优势,我市还在培育壮大海洋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并向通用航空、新能源、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力,力争打造更多临港产业。

2024-05-06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6761.html 1 创新机制体制 激活港口发展“原动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