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志辉
立夏时节,行走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株株颀秀的麦苗拔节向上,焕发盎然生机。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深入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沧州是全省盐碱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如何唤醒这一笔“沉睡的”宝贵财富,是沧州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盐碱的土地、偏少的降水、较低的产量,长期困扰着渤海新区黄骅市乃至沧州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如何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科技人员把目光投向了种子。
来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人工气候室,一片鲜绿出现在眼前。不大的地面上,有序地摆满了一盆盆长势旺盛的小麦。
“有了人工气候室,我们的育种工作就能大大提速了。”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负责人王伟伟说,良种要靠时间来“沉淀”。以小麦育种为例,从父本、母本材料筛选后杂交,至少要经过6代繁育,遗传因子才能稳定下来,然后开始大田选育,最后才能接受国家或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新品种审定考验。整个过程下来,一个小麦良种的诞生,在以前,没有10年以上的时间是完不成的。而人工气候室能够采用人工的方式,在室内模拟出与作物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界气候条件,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进行控制和调节,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应用这一技术,培育一个良种的时间,可以提前两到三年。
目前,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利用人工气候室,对旱碱麦及特色小麦育种进行“加代”及群体构建,“沧麦202233”“沧麦6002”“沧麦6005”正参加运东盐碱组试验,“沧麦202112”“沧麦202114”正参加河北省旱地组区域试验。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