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 宁
青砖黛瓦,斑驳纹理间藏着多少运河故事?
篆刻爱好者王连生愿做这个“讲述人”。他以老青砖、旧瓦片为纸,刀锤做笔,用古文字“书写”运河岸边景观名称,赋予这些老青砖新的生命与意义。
73岁的王连生是土生土长的泊头人,自小生活在运河边,沿岸的老店铺、古巷,还有因运河衍生的民俗、美食,装满他儿时的记忆。这几年,泊头市加大运河景观建设,很多街巷被改造,而零星散落于郊野的残砖断瓦,成了王连生手中的“宝贝”。
走进王连生的工作室,堆满了他从运河边“淘”来的青砖。王连生喜欢与它们相处,经常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除了刻刀在青砖上游走的声音外,他的工作室里再没有其他的响动。
刻砖看似简单,只需一把刻刀、一块青砖,但实操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门很吃功夫的手艺。这些青砖形态各异、凹凸不平,对手艺人的篆刻技艺和审美水平要求都很高。且不说篆刻的运刀方法有多复杂,光是下刀前的谋篇布局就涉及古文字、书法、美术等多门艺术和知识。
王连生在篆刻前先要为残砖“开脸”。一番打磨、擦洗后,再根据形状“量身”打造文字。一块青砖,在王连生手中,经过修整、刻印、上色,再配以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字体,一件古朴的艺术作品便应运而生。
每一块青砖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曾享誉全国的泊头火柴、为确保平津战役胜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的中共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因运河而得名的泊头名字……沿着运河溯源,王连生将篆刻、青砖与运河文化相结合,一笔一划细致入微,展现了泊头运河独有的文化内涵。
刀尖流转,青砖为伴,王连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目前,他已经篆刻了200多件砖瓦作品,其中,大部分以旧砖为载体的大运河文化系列篆刻作品,分泊头非遗、泊头民俗、泊头老店铺等系列。清真古寺、泊头火柴、泊头师范、运河人家…… 这些泊头名片被一一刻在青砖上,古老的文字,仿佛诉说着大运河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