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走进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旱碱麦育种田,农技人员正深入田间,查看麦情,记录数据。“农民种田,为的是收成;我们种田,为的是试验;试验目的,是为了培育筛选出更好的小麦品种。”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负责人郭楠说,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中捷产业园区不断进行良种选育,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3个品种。其中,“捷麦19”作为目前旱碱麦项目主要种植品种,在沧州运东、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的盐碱地区备受欢迎,年播种面积达100万亩至150万亩左右。
为解决瘠薄盐碱地的产粮难题,我市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这一主线,全面启动种业振兴行动,组建了旱碱麦种质资源收集、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新品种培育、配套栽培技术和三圃制繁育专家团队,扎实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同时,立足盐碱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依托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市农科院等平台,加快培育抗旱耐盐新品种,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今年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落户沧州,为进一步汇聚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注入新动能。
目前,全市旱碱麦繁育基地已达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历经各级农技人员反复选种与改良,“沧麦6002”“沧麦6005”“捷麦19”“捷麦20”“小偃60”和“小偃155”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脱颖而出。近一年来,又有10多个新培育的旱碱麦新品系进入审定程序,新审定了“沧麦18”“泊麦20”“吴麦015”3个旱碱麦新品种。
此外,我市还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土地与种子“双向奔赴”。在轻度盐碱区,重点推广旱碱麦等耐盐粮油作物,利用冬春闲田发展牧草绿肥;在中度盐碱区,推广苜蓿、碱梨、油葵等耐盐经济作物,示范推广苜蓿+旱碱麦粮草轮作,设施蔬菜咸水淡化等技术模式,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在重度盐碱区,种植翻压绿肥,推广设施渔业,生产高品质水产品,保障每一寸盐碱地都得到合理利用。
如今,保护、发展、繁育好良种,也已成为全市各级农业工作者的共识。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李子札村,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4000亩旱碱麦长势喜人。风吹麦浪,田野上泛起绿色的涟漪。“再有一个多月就开镰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望着一片片麦田,满脸喜悦地说。
“我们的旱碱麦是做种子用的,为了推广旱碱麦,面粉厂出价再高我们也不卖。”面对外地客商打来的高价收购小麦的电话,张志清一一婉拒。“这几年,旱碱麦在小麦市场愈加‘受宠’,有人给我算过,如果卖给面粉厂,去年就能多赚200多万元。但看到周边五六万亩盐碱地都用上了咱提供的良种,我觉得一切都值!”张志清笑着说。
再过一个多月,一粒粒小麦通过风选、比重选等环节,将掺杂的尘土、麦糠等杂质去除,同时淘汰破损、干瘪的麦粒,留下饱满优质的麦种进行包衣,再由工人们操作机器将麦种进行计量包装……经过多道关卡考验后,优质的种子将走向百万亩盐碱地。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良种为支撑,我市正加速推进“一基地、一园区、四体系、多样板”建设,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广袤的盐碱地上涌动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2023年,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总产达到24.5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22.1公斤和2.13万吨,秋播旱碱麦达到154.7万亩,种植面积扩大了54%。
昔日的荒碱滩,正变成“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