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同时建立了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耐盐碱作物种植标准化体系。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支撑+标准化(规模化)”模式,以整村土地开发和全民入股的形式,打造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余家,并且提供统一服务,让这些经营主体在生产、技术、销售等方面无后顾之忧。
据介绍,我市已经制定了“一个规程、四类标准、七类关键生产技术、九个主攻目标”,绘制了旱碱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路径图,确定了35项主推技术规程,并将主推技术落实到20个百亩攻关田、9个千亩示范方、9个万亩高产片。组建了1108人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推广队伍,实现了7个县(市)、58个乡(镇)、878个旱碱麦种植村一村一名技术人员全覆盖。
2023年,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总产达到24.5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22.1公斤、2.13万吨,秋播旱碱麦达到154.7万亩,种植面积扩大了54%,目前长势良好……我市正逐渐成为全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全国盐碱地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学术年会暨“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 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相继在我市召开;黄骅旱碱麦种植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报国家审批;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被列为省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其中2万亩旱碱麦标准化繁育、5000亩苜蓿—旱碱麦轮作等6个省级试点建设扎实推进。
“统一思想观念和种植技术,合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盐碱地丰产丰收的同时,产生更大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