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第07版:07

基层减负重在行动

杨 晴

为基层减负、为干部松绑,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难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目前,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升级变异”,严重伤害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治破除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要即知即改、雷厉风行。“痕迹化管理”,主要集中在学习笔记、加班加点填写上报各类表格等方面。前不久,中央通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3起典型问题中,某地村干部的手机里有5个政务APP、26个工作群,部分政务APP规定了学习时长和学习积分,每天都要花时间用于政务APP打卡、学习,日常工作中疲于回复各类工作群的消息,还有的工作群需要上传各项资料和照片。村里每个月要做一次安全检查,需要去各个小餐馆、小作坊检查并拍照,上传到政务APP或者工作群,还要填表。如此变形走样的痕迹化管理,不仅陷入为“留痕”而留痕的怪圈,也使得考核评比变成了“政务APP或工作群里比武”“卷宗竞赛”“台账比拼”。

基于此,要想切断“痕迹形式主义”的尾巴,必须即知即改、雷厉风行,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绩。

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要科学决策、着力于行。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不仅严重败坏着政府官员的形象,也往往给基层党员干部带来额外的负担,导致形式主义的产生。

比如,中央通报某地过度追求耕地指标,不顾缺水实际,引入社会资本,大规模实施耕地旱改水项目。因后期监管不到位、灌溉水源难以保障等,有的已经复种旱地作物,有的弃耕、弃收、撂荒,甚至个别挖塘养殖,出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上级精神领悟不准确,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研判,不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乱决策、乱拍板、乱作为,导致决策失误,劳而无功、劳民伤财。

基于此,各级各部门既要对冲突的政策规定予以调整,又要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专家和基层的意见,多听听不同甚至反对的声音,避免决策失误。

要想真正为基层减负,除了转变作风,还要标本兼治,着力堵住制度漏洞,推进基层减负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着眼于基层实际,着眼于党员干部的实践,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伪忙碌”中解脱出来,让干部轻松上阵。

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要持续用力、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让督查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压力“甩锅”、处处留痕、材料论英雄、慵懒干部、典型速成等“痛点”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抓一时一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一些地方或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措施之所以没有坚持下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没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任何事都需要持之以恒、贵在经常,所以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更应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啃硬骨头”的毅力,紧紧盯住基层“痛点”问题,一个一个破解,有条不紊、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抓出成效。

2024-05-13 杨 晴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7672.html 1 基层减负重在行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