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第01版:01

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我市深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韩学敏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一株株颀秀的麦苗拔节向上,长势喜人。

田间,一个由白色栅栏围成的四方区域格外显眼。栅栏内安装着物联网孢子捕捉仪器、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田间生境远程监测设备、田间小气候及土壤墒情监测仪,尽显“科技范儿”。这里就是4月份刚刚建成的农田四情监测站。

“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看数据。”正在这里查看设备的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告诉记者,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不同特点,利用这些设备就能对虫情、苗情、土壤墒情等进行识别监测,经过大数据分析后,为小麦的施肥、灌溉、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去年5月11日,就是在这片旱碱地麦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一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立足“旱有旱的优势、碱有碱的文章”,积极引进、研发、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成果,推动盐碱地破“碱”重生。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让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步伐不断提速:制定《沧州市旱碱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确定了建设“一基地、一园区、四体系、多样板”的重点任务:即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创建渤海新区黄骅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立健全以旱碱麦为重点的盐碱地特色农作物育种、种植、推广、加工体系;建设8个盐碱地综合利用样板。

今年2月29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在沧州成立,这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的首个基地。基地立足盐碱地特色产业,聚集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集成示范和成果转化。目前,基地4个产业创新中心共组建20个科研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团队组建、示范基地建设。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创建的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已如期运行。

利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改良盐碱地;采用化学、生物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地力;开发微垄覆膜侧播保墒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引进抗盐碱良种……科技优先、综合施策,随着多项技术成果的不断推广,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正变得生机勃勃。

渤海新区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流转盐碱地4400亩,广泛应用精细整地、缩行增密、压实保墒、重施积肥、春季追施水溶肥等技术,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创立旱碱麦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体系,亩产稳定在370公斤以上,成功建成省级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下转第四版)

2024-05-15 ——我市深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系列报道之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7865.html 1 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