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用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的话说:“改造盐碱地种粮增产致富正在变为美好现实。”
据介绍,目前,沧州市已完成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余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2023年,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总产达到24.5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22.1公斤和2.13万吨,秋播旱碱麦达到154.7万亩,种植面积扩大了54%,目前普遍长势良好。
走进海兴县张会亭镇北齐村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大棚,只见大棚内绿意浓浓,掐一根脆嫩的茴香苗放入嘴里,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凭借盐碱地独特的生长环境,如今张会亭镇的茴香在京津冀地区颇有名气。
不仅是茴香,海兴碱梨、碱地西瓜等根据不同水肥、土壤条件种植的耐盐碱特色果蔬品种,也在市场上颇为“受宠”。像海兴碱梨,不仅通过了有机认证,还申请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每公斤在市场上卖到30多元。如今在沧州,盐碱地不仅变身“米粮川”,更披上新装,成为独具特色的“菜篮子”“果园子”。
2023年5月27日,作为省第六届园博会重要活动之一,“盐碱地绿化及产业发展模式”研讨会在沧州举行,来自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盐碱地综合利用进行交流研讨;今年4月20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走进渤海新区黄骅市,举行盐碱地绿豆种植基地建设研讨会,围绕大力发展绿豆旱碱麦连作生产、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进行深入探讨;5月8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在渤海新区黄骅市举行盐碱地苜蓿种植利用现场观摩会,共同探讨盐碱地的有效利用和苜蓿种植的创新发展……一年来,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一系列创新成果也在盐碱地得以试验、推广,为沧州盐碱地增产增收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力量。如今,由1108人组成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旱碱麦推广队伍,正活跃在狮城大地,58个乡(镇)、878个旱碱麦种植村已实现一村一名技术人员全覆盖。
放眼田间地头,绿油油的麦田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仿佛在告诉人们:如今的盐碱地已经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