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兴县张会亭镇茴香产业园区,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的一排排温室大棚齐整列队,彰显着这片盐碱地的新气象。
“我们这儿的茴香不走大市场,都是让工人剔除黄叶、杂叶,用保鲜袋分装成0.5公斤的小包装后,发往北京、石家庄等地的商超。”茴香“嫁”了个好婆家,合作社负责人刘雪竣满脸骄傲。
他说,这已是合作社收割的第6茬茴香了,现在一公斤能卖到4元钱。“春节时价高,一公斤卖到10块钱,多少年没卖到过这个价了。今年效益好,村里能得的分红应该比去年更多。”
“种茴香,村里还能分红?”记者好奇。
“对,合作社的30个温室,是我村和周边9个村庄共同流转土地建起来的,为的就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原来,刘雪竣还是张会亭镇双庙村的党支部书记。
“别看园区里都是轻度盐碱地,但灌溉用水并不苦咸,正适合种植茴香。发展茴香种植产业,不仅能带动村集体稳步增收,还能充分挖掘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潜力,助推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张会亭镇副镇长张炳月说。
张会亭镇有60多年的茴香种植历史,农户种植的都是自留种的多刀茴香老品种。近年来,通过露天种植和棚室种植相结合,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茴香上市。
2022年,在张会亭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双庙村、南齐村、北齐村等10个村抱团发展,成立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在北齐村流转了110多亩土地,希望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原来都是农户们散种,规模小,产业发展也受限。建起棚室规模化发展后,我们积极引导联合社打造盐碱地特色蔬菜种植区,聘请‘农专家’提供技术指导,通过统一种子、统一农资、统一管理,提高种植效率和产品品质。”张炳月说,张会亭镇的茴香已通过了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并获得了沧州时蔬区域公用品牌。当前,盐碱地多刀茴香栽培技术规程已上报省农业农村厅,争取认定为省级技术标准。
不仅如此,他们还建起保鲜冷库,延长茴香的保鲜期,实行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
由于特色十足、品质优秀,这片盐碱地上的多刀茴香成了京津冀商超的“宠儿”。目前,这里的茴香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及我市各地的连锁商超,日出货量达2000公斤。
随着种植效益的水涨船高,去年,加入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的10个村庄分别分红3.5万元。
看到小茴香不仅铺绿了盐碱地,还帮各村敲开了致富门,张会亭镇党委、政府继续统筹谋划,扩大小茴香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的影响力。
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针对各村地理位置、村情特点等实际情况,张会亭镇党委、政府鼓励更多村庄跨村共建,构建协同连片发展带。去年,另有5个村庄成立了聚农福蔬菜种植联合社,建起15个温室,加入茴香种植队伍。今年,又有10个村庄成立了康利蔬菜种植联合社,计划建设30个温室。届时,张会亭镇的多刀茴香种植面积可达千亩。
为进一步延伸盐碱地茴香全产业链条,今年4月,张会亭镇政府还与沧州医专就茴香保健效用、种子营养成分的研发等项目签订《盐碱地茴香全产业链研发战略合作协议》。近日,康源蔬菜种植联合社与沧州医专共同研发的盐碱地茴香深加工技术成果在盐碱地特色产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会上发布。
“今年,我们还计划建设一座保鲜库,增加自动化包装线,提高商品茴香的品质。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希望能通过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蹚开更多好市场,助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张炳月期待道。